美企銀彈滿手 購併之風再起 巨型交易佔43%

鉅亨網黃欣 綜合報導

若是詢問銀行家對近期企業併購潮的看法,可能會提及股價上漲、借貸利率仍低,企業高層對市場看多等因素。但股東們的看法卻大不相同。

金融危機後,企業暫緩分紅、撙節支出,即使資產負債表有所改善,依然選擇用回購股票和股利來安撫股東。《金融時報》報導,股東對於企業利潤率與營收成長曲線關係抱持疑惑之際,企業則利用市場現況,買下競爭對手,以財務工程手法推升公司規模。

聯博基金 (AllianceBernstein) 投資長 Vadim Zlotnikov 指出,近來企業大幅舉債不是為了追求公司的自然成長,而是將資金用在財務工程。

據道瓊指數資料,今年美國企業透過回購股票、發放股利返還給投資人的金額將為 1 兆美元,較去年的 9040 億美元更多。但摩根士丹利的資料顯示,美國企業近年的資本支出規模並沒有提升。況且,縱然油價下跌,企業的銷售額仍然低迷。 S&P Capital IQ 資料則顯示,S&P 500 指數成分股今年前 2 季的營收出現收縮。

德意志銀行事件策略長 Nick Lawson 則說,企業董事已不再擔憂公司成本,而轉為關注發展策略與前景。金融危機後,阻礙資本支出的先是股票回購,現在則是購併活動。

這或可說明企業購併出現 2007 年以來最活絡的現象,今年前 4 個月累計已近 1.3 兆美元。且 50 億美元以上的巨型交易佔了 43% 比重,是自 1999 年來比例最高。

瑞銀 (UBS) 投資主管 William Vereker 說,在企業成本減少、成長不易的大環境下,購併是帶來可觀營收的方式之一;企業高層對此更有信心,股東也支持。

但有投資人感到疑惑,為何企業利潤率創下新紀綠,但營收卻仍疲弱。Zlotnikov 說,企業營運效能確有改善,但有不少併購案是為了削減日常開銷與投資,而非為了公司發展的願景。

今年有數件大型併購案都是以削減支出為目標。如殼牌石油 (Royal Dutch Shell) 以 820 億美元收購 英國石油 (BG Group),預期在 2018 年達成削減 25 億美元支出的目標。諾基亞收購阿爾卡特朗訊 (Alcatel-Lucent) 也能於 2019 年帶來減支 9 億歐元的效果。巴菲特持股的亨氏食品 (Heinz) 與巴西私募公司 3G 所收購的卡夫食品 (Kraft)( (US-KRFT) ) 合併案,也將在 2017 年達成減支 15 億美元的目標。

在製藥和消費者用品等產業的收購之風仍然猛烈,近期購併活動可能仍然熱烈。高盛銀行認為,在市場不確定性的延續之下,許多產業仍有整併的需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