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衝刺名師導航社會科重融會貫通 不能光靠死記

中國時報【文╱歷史 李偉老師、地理 邱小民老師、公民 蔡擎老師】 [地理篇] 熟讀圖表、區域比較 會考地理科首重地圖以及各種圖形判斷,建議同學必須熟練等高線圖、氣候圖、統計圖表。國中地理課程是先教通論地理,再教區域地理。其中區域地理是整個地理知識的融會貫通,也是會考考題呈現的主要方式,同學在複習地理科時必須切記不能以線性方式從頭複習,這樣容易複習新的課程,遺忘舊的概念。建議同學善用統整表格,比方以台灣的北、中南、東四大區域為綱,整理台灣各區域的自然特色(地形、氣候、海岸、環境保護)、人文特徵(產業、人口、政策),這樣概念才能統整不致零散。 近來會考的出題方向尤其喜歡跨越冊次,例如台灣地理勢必會牽涉到中國地理的異同,同學必須將整理的表格互相比較,強化複習的效率與印象。此外大考題組題文章愈來愈長,建議同學題組的文章一定要看仔細,最好是把關鍵字用筆圈出來。今年度地理科可能考出的生活時事題包括ISIS伊斯蘭國、冰島放棄加入歐盟、伊波拉病毒的擴散、生態環境的事件(例如沙塵暴、土地退化)、台灣初春的旱災、核能災害等等。這些時試題除了跨越台灣地理、中國地理、世界地理,根據近來大考趨勢,會融入歷史科、公民科的少數範圍,同學要特別留意。 [歷史篇] 掌握時空架構、圖文合併 讀歷史科時,需了解全貌,避免瑣碎。歷史重點在於了解時間架構,可以利用射線圖做成一份具有時間序列的大事紀,將時間、事件及影響列出即可,不需過分補充。同學甚至可以將閱讀的心得或筆記,直接整理在地圖之上,時間與空間概念相互結合,增加了解事件內容與印象。 歷史科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和西洋史三大段落,中國史和西洋史的內容比重,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台灣史有三大考試重點:明鄭荷國際競逐階段、清領台灣、日治台灣。目前《賽德克巴萊》(霧社事件)、《大稻埕》(治警事件)、《KANO》(1930年代的台灣)等電影都可能成為時事題的命題方向。 西洋史考試重點:從中古歐洲的部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此段歷史是歷年來命題熱門範圍,不過建議多留意文化交流的部分。電影方面的考題方向有《亞果出任務》(伊朗革命領袖何梅尼)、《模仿遊戲》。新聞時事「伊拉克與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紀錄片《穹頂之下》等,都是值得特別留意的時事關鍵。 至於中國史的考試重點:特別留意春秋戰國時代的經濟發展、社會流動和學術交流;兩漢∼魏晉則須留意世族社會與寒門社會的比較;唐宋時期對外關係和庶民文化的形成;明清時期則對外貿易和國內經濟發展。至於中國近代史的部分只需留意清末三大運動和民初的三大運動 。 [公民篇] 掌握時事,靈活應用 國中大考雖然較少在時事上著墨,但重要時事往往會影響命題老師的選題! 例如:近來每當遇到重大爭議,就會聽到的「公民投票」;ISIS、烏克蘭與俄羅斯事件,牽涉到國家、國際組織、國際貿易等議題;台灣近年來常發生的食安風暴,以及《看見台灣》這部電影揭露出的內容,可聯想到企業的社會責任、媒體功能、環保相關議題與外部效果;香港的占中事件,可看到政黨政治的類型、人民基本權利以及選舉的相關概念;為反應高房價的問題、在帝寶前過夜,可見市場機制、貧富不均與社會正義;今年舉行的地方選舉,則與國中公民提到的政黨、地方政府以及選舉有相關。 除了上述時事有提到的重點之外,其他歷年來常命題的觀念也請同學要多加留意。例如:必考的民法、刑法與行政法;與同學生活較相關的「少年法律」;中央政府各組織的職權;基本權利與人權相關議題;文化;經濟學名詞的比較;機會成本;供需法則及其圖形的變化;親屬、政黨(多黨制與內閣制)、比較利益與絕對利益理論、各冊多少有提到的「年齡」(選舉與被選舉年齡、各項法律提到的年齡、勞基法有提到的童工年齡),這些都是同學一定要多留意的考前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