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羅懷家爭取產業搭橋 扮兩岸交流推手

工商時報【黃欣】 電電公會副祕書長羅懷家在兩岸往返多年,一路從經建會、海基會到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電公會),為兩岸產業交流不遺餘力。面對台商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現在大陸經營環境丕變而面臨的難題,儘管羅懷家認為危機就是轉機,但他也不免憂心,人才是發展電子產業的關鍵要素,而台灣是否擁有充足的人才應對未來的考驗,仍值得關注。 羅懷家表示,他在1985年進入經建會時,正逢台灣產業的轉捩點。當時台灣勞動成本上升、土地價格上漲、環保意識抬頭,加上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等因素,台商經營也站在生死存亡關口,只好另尋市場、轉移生產基地。1988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一海之隔的龐大市場,也開啟他系統性研究大陸市場的契機。 羅懷家認為,兩岸經貿交流應該先於政治。因此1990年海基會成立不久後,他帶著過去在經建會累積的大陸經驗,轉戰到海基會服務。他稱,當時兩岸經貿往來起步不久,雙方該如何搭橋,兩邊該如何對接,百廢待舉。隨著兩岸經貿往來日益頻繁,經貿糾紛也隨之增加,不僅牽涉到交流機制的建立,甚至包括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等,兩岸交流層面愈加深入。 他稱,在大陸經濟剛開始起飛的階段,不少台商憑藉著對岸的廉價勞動力及土地,快速發展。他當時在海基會的任務,除讓台灣廠商瞭解大陸機會,更要讓台商趨吉避凶。不過兩岸往來也非一帆風順。1996年,台海深陷飛彈危機,雙方緊繃對峙,兩岸交流陷入冰點。羅懷家稱,當時海基會的業務推動因此幾近停滯,也讓他興起轉換跑道的想法。 羅懷家稱,2001年他到電電公會任職後,恰好趕上台灣筆電廠商大舉前往大陸投資發展的高峰,奠定了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筆電代工廠的地位。不過電子產業瞬息萬變,才十多年光景,現在已從筆電轉變為手機甚至平板電腦的天下。羅懷家稱,他也不斷在思考自己以及電電公會所扮演的角色。 他認為,公會扮演的角色主要有幾方面:首先是提供市場和技術等訊息;二是扮演政府和企業間的橋梁,協助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或推出相關獎勵投資政策;三是協助業者開拓市場,爭取兩岸產業搭橋機會,為台商創造更多商機。四是提升產品標準,讓台灣產品符合更多世界標準;五是善盡社會責任,期許公會可以引領企業發展方向。 對於兩岸的年輕人,羅懷家也有自己的觀察。台灣父母會為孩子撐起保護傘,再進一步自我實現。這樣的教育養成,年輕人雖能自我思考但缺乏鬥志,少了點豪情,也就是大陸所謂的「狼性」,擁有「狼性」既可單打獨鬥,亦能結夥對抗。這樣的特性也造就了台灣年輕人雖會「做事」,但不像大陸人因善於「結盟」,策略上有時更加靈活。 羅懷家表示,人才絕對是下一階段發展的關鍵。尤其是電子資訊產業所需人才種類眾多,如IC設計、通訊、藍牙、GPS、2G、3G、4G,以及未來的物聯網發展等。且其中涉及的各項標準驗證也相當繁雜,如何設計培訓課程,培養未來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也決定了台灣產業可以走的多遠。 達人座右銘 知人善用,分層負責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達人小檔案 現職:電電公會副祕書長、大陸汕頭及大連仲裁員 學歷: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學博士、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經歷:行政院勞委會諮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