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出現牛流行熱疫情 啟動疫情防治

【記者陳開明台北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昨(15)日指出,牛流行熱由吸血昆蟲(糠蚊)媒介傳播的病毒傳染病,非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不會感染人,也不屬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應通報疾病,每年3-4月初春時節為臺灣牛流行熱好發季節,為加強防疫,臺南市動物防疫保護處進行該轄高風險牛場訪視輔導,主動送檢4場樣材,經家畜衛生試驗所確診2場感染牛流行熱。 防檢局15日表示,該局已於11日啟動各縣市疫情訪查及輔導防治作業機制,並透過產業團體協助訪查疫情,即時回報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協助輔導。截至昨(14)日止,計有60 牛場(飼養17,095牛隻)疑有疫情發生,246頭發病,31頭死亡,死亡率0.18%,疫情主要發生於臺南地區,經輔導防治,發生場牛隻已恢復健康,惟該病流行期長,該局亦請中華民國酪農協會透過簡訊提供養牛戶預警及應行防疫作為,同步加強防疫;另該局另將召開會議,擴大預防監測輔導工作。 防檢局說,感染牛流行熱牛隻臨床可見發熱、分泌物增加、流涎、跛腳、泌乳量下降及皮下氣腫等情形,目前發生以非洲,中東,亞洲和大洋洲等熱帶、亞熱帶國家為主,澳洲、日本等國家危害較嚴重。因該病為病毒性疾病,針對病原無有效治療方法,但對患牛如能迅速及正確進行照護,緩解臨床症狀,死亡率可減至最低。該病於臺灣已呈地方流行,疫情最早於3月份發生,最晚於10月,流行地區感染率可達80%,在迅速及正確照護下,死亡率不會超過1-2%,但環境不良、未即時照護或照護不佳死亡率則可升高至10-30%。 防檢局強調,牛流行熱防治沒有不二法門,一定要按免疫適期執行疫苗免疫,提供牛隻抗體保護力,同時落實病媒防治及環境衛生管理,降低環境病媒數量及其傳播機率。仔牛於4-6月齡開始施行疫苗基礎免疫,第1劑疫苗注射後,間隔約1個月補強注射第2劑疫苗。完成基礎免疫後,逢3月或8月需再補強注射1劑疫苗,以增強其抗體力價,促使場內80%牛隻體內力價達32倍以上,有效防範該病發生。 此外,請各養牛戶務必定期執行環境清潔,疏通溝渠,避免糞肥堆積,撲滅(掛燈誘捕)蚊蟲等各項自衛防疫工作,可有效減少吸血昆蟲數量,並配合每週三全國畜牧場同步消毒日,降低牛流行熱發生機率及損失。如發現疑似病例,儘速通報所轄動物防疫機關或特約獸醫師,以利即時輔導防治。20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