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行世界的台灣船隊,還是日不落國?

1992年,台灣的鮪類漁獲量一度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近年雖因印尼、菲律賓、中國等國家崛起,卻仍是全球漁業強權之一。
1992年,台灣的鮪類漁獲量一度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近年雖因印尼、菲律賓、中國等國家崛起,卻仍是全球漁業強權之一。

走進即將面臨搬遷的日本築地鮪魚(金槍魚、吞拿魚)拍賣場,即便是盛暑,仍可感受到寒氣撲面而來。一尾尾經過超低溫冷凍、冰堅冷硬的鮪魚陳列在地上,各地的買家帶着鉤子用力刺戳肥厚的魚身,偶爾交換意見、寫下筆記。正在所有遊客都睜大眼睛、試圖弄懂工作人員神祕的手勢時,清脆的鈴鐺聲響起了,拍賣官吐出連串如歌如咒、只有採買人員才能明白的字句,隨後立即如旋風般解散,留下滿臉困惑的遊客。

在這短短的5分鐘之內,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鮪魚市場又完成了一輪交易,鮪魚產業的板塊也隨之緩緩挪移。板塊的移動雖然緩慢,但台灣是可以,更是應該感覺到的。

台灣遠洋漁業到底有多大?根據「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 2014年的統計,在中西太平洋水域的鰹魚、黃鰭鮪(黃鰭金槍魚)、大目鮪(大目金槍魚)漁獲量,台灣以27.3萬公噸排名第三,僅輸給美國、韓國。其中價值最高的大目鮪漁獲量更高達8476噸,位居世界第二,堪稱太平洋鮪魚的霸主。

儘管在另一項統計裏,台灣的總捕獲量僅排名20,輸給排名第一的中國、印尼、美國等國家,但在高產值的鮪魚業仍然可以高唱「叫我第一名」。

如果這些數字都還不夠驚人,另一個故事可以說明台灣的遠洋漁業之大。在2016年3月14日的中阿漁船衝突中,阿根廷巡邏船於該國海域擊沉了一艘涉嫌非法捕魚的中國漁船「魯煙遠漁010」,引發軒然大波,使中阿關係一度緊張。在此喧騰一時的國際事件中,亦有台灣身影。

「魯煙遠漁010」隸屬中國「中水集團」,而「中水集團」最大的貿易和供應夥伴,都是台灣水產業的龍頭「豐群水產」。根據中水2015年年報,中水對豐群的銷售額佔總體銷售比例21.29%,中水向豐群的採購數額則佔年度採購比例11.68%。

豐群水產儘管是產業龍頭,但並非台灣遠洋漁企業的特例。總體而言,台灣的遠洋漁業在各方面的成績都相當驚人。1992年,台灣的鮪類漁獲量一度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日本,近年雖因印尼、菲律賓、中國等國家崛起,卻仍是全球漁業強權之一。儘管在當今戰國時代,台灣早難再如當年一般稱霸,但在中國虎躍式的遠洋漁業發展藍圖裏,仍避不掉台灣水產公司的巨大身影。

小國卻擁有巨大的遠洋漁業實力,這必須從歷史說起。

台灣遠洋漁業在中西太平洋水域的鰹魚、黃鰭鮪(黃鰭金槍魚)、大目鮪(大目金槍魚)漁獲量,台灣以27.3萬公噸排名第三,僅輸給美國、韓國。
台灣遠洋漁業在中西太平洋水域的鰹魚、黃鰭鮪(黃鰭金槍魚)、大目鮪(大目金槍魚)漁獲量,台灣以27.3萬公噸排名第三,僅輸給美國、韓國。

因鹹魚造就遠洋漁業

台灣遠洋漁業的發展可以上溯日治時期,在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興起的帝國「南進」風潮中,「水產南進」的口號讓日本總督府開始投資台灣遠洋漁業,也讓台灣興建現代漁港、漁業移民、製冰及冷藏事業等基礎建設,開始踏出第一步。漁業的發展腳步,也與不少工業命運相似,在二戰期間,剛起步的台灣遠洋漁業也暫時停擺。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快速成為中華民國的唯一生存基地,美國基於反共戰略目標而援助「民主中國」的經費,大量投入這小島上,遠洋漁業也成為復興焦點之一。彼時政府下決心發展遠洋漁業的原因,可以從第一期台灣經濟建設四年計畫(1953-1956年)的內容發現:除了增加外匯、紓緩沿近海資源枯竭壓力外,還打算少花點外匯來買鹹魚,以補充國民蛋白質。

「鹹魚」究竟為什麼會變成台灣必須發展遠洋漁業的關鍵字?因為二次世界大戰後,美援與美國專家帶來「動物蛋白質為優」的營養觀念,根據當時美國專家計算,成人平均日需肉類60公克,台灣以農村勞動為主的國民身體,蛋白質攝取顯然不足,而在蛋白質食物中最廉價者,首推魚類。按成人每日食魚45公克,軍人每日93公克計算,台灣食魚需要約為每年13萬2千噸。1953年台灣捕魚量約在12萬噸左右,其缺之數,就必須進口鹹魚來補足。

為向加拿大及日本進口製作鹹魚所需的鮭魚,台灣必須動用外匯、將部分美援花在購買鹹魚上,聽來並非明智之舉。為了解決蛋白質/鹹魚不足問題,政府遂開始投資增添漁船、改善漁港等周邊設備,經濟部轄下亦設有「台灣漁業增產委員會」。根據經濟部資料指出,漁業順利增產後,得以減少鹹魚輸入,光是1952年到1956年間,就為台灣節省了美金1500萬元(約1.1億港幣/4.7億台幣)左右的外匯。

在戰後經濟發展政策與「鹹魚」的推波助瀾下,台灣遠洋漁業再出發了。與諸多戰後產業發展史類似,美援資助在先、政府扶植特定企業在後的情節不斷上演。...

詳原文:航行世界的台灣船隊,還是日不落國?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