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燈第一村 8旬老人聞聲起舞

旺報【記者陳怡君╱專題報導】 淮河流域曾出現「千班鑼鼓百班燈,村村都有花鼓燈」盛況,安徽蚌埠禹會區的馮嘴子村,是其中最著名的「燈窩」之一。小村裡8成的人都會跳花鼓燈,在這裡幾乎天天都能聽到歡騰的鑼鼓音樂。 由於社會變革和外來文化衝擊,花鼓燈和許多流傳上百年的技藝一樣,面臨保留與傳承難題。禹會區文物館館長馮峰指出,禹會區約有15個燈班,保留數量是目前最多的,安徽懷遠縣也有少量燈班;其他地區的燈班屈指可數,生存艱難。 在2005年被命名為「花鼓燈第一村」的馮嘴子村,老中青三代人人都會跳花鼓燈,被認為是傳承花鼓燈技藝最重要的原生態保留地。小村裡高齡近80歲的老人還在跳,敲起鑼鼓仍渾身是勁。約40多歲的年輕一輩,則成為表演上的「主力軍」,做起高難度動作行雲流水。30多名小朋友,也跟著音樂手舞足蹈,跳起來有模有樣。 從前,花鼓燈是逢年過節,民間重要的表演節目。馮嘴子村在2800名人口中,有8成的人會表演花鼓燈。在這裡幾乎天天都能聽到質樸熱情的村民唱唱跳跳,敲鑼打鼓。 開創許多舞步和動作的大陸國家一級演員馮國佩,有「花鼓燈的梅蘭芳」之譽,就出生成長在這個小村子。以藝名「小金蓮」紅遍淮河兩岸,還曾進京參加重大慶典演出,多次受到大陸國家領導人接見。 活到91歲的馮國佩,晚年也寫下不少「傳奇」。馮峰說,馮國佩一生奉獻花鼓燈,到了晚年80多歲,平時出入家門得靠人幫忙攙扶才能走動,但一聽到花鼓燈音樂,仍忍不住跟著舞動起來,足見花鼓燈魅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