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到雙語 星國政策趨吉避凶

英語到雙語 星國政策趨吉避凶

旺報【記者簡立欣╱專題報導】 李光耀過世,來不及慶祝新加坡獨立50周年;但這位新加坡建國總理實行的語文教育政策,卻扎扎實實影響了新加坡好幾代的人。從新加坡獨尊英語到近來的華語熱,正可看出新加坡一路走來的政治轉折。 1965年新加坡被迫從馬來亞聯盟獨立出來時,面對華人占3/4以上,多語言、多種族的前英國殖民地,李光耀選擇獨尊英語,除了當時的反共氛圍,以及英語能與世界接軌、求存發展之外,很重要的理由是趨吉避凶──若是選擇華語為主要語言,將引起周圍馬來亞國家猜忌。 軟硬兼施去方言化 之後新加坡實行雙語教育,學生不只學英語,也學習自己的母語,但所謂的母語不是福建話、潮州話等方言,而是統一為華語。 李光耀的「去方言化」是一系列軟硬兼施手段:1976年棄繁體字、學簡體字,棄注音符號、學漢語拼音;1979年推行「多講華語,禁講方言」;1981年華族學生姓名、街道名一律漢語拼音化。2011年他寫了一本書《新加坡雙語之路:我一生的挑戰》,講述自己投注50年心力,把新加坡從「各說各話」打造成「多數人都通英文也懂母語的國家」。 目前新加坡60歲以下的人在家說話也用英語,其「母語」可說是英語。這一代人剛好碰到1980年代新加坡廢除華校,全部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學校一律英語授課。70歲以上老者的母語是海南話、潮州話、客家話、廣東話等。 向兩岸徵華文老師 大陸改革開放後崛起,近年來新加坡政府和民間都有意推行華語文,幼稚園、小學每天都至少有1節華語課,下課後家長也熱衷讓小孩讀華語補習班。主要動力是很現實的問題:新加坡小學六年級會考,將母語列入考試成績。 但華語熱歸熱,畢竟使用英語太久,新加坡籍教師的華語文程度並不夠好,華語教材也過度簡單。有大陸籍家長表示,新加坡籍華語教師堅持問答題只能有一種表述方式,家長表示其他幾種說法也通,但老師堅持維持原來答案,「這表示他們的中文程度不能理解中文這一語言的多樣性。」星國政府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目前積極向台灣、大陸等華人地區徵求華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