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乾祥專欄-正視外銷訂單下滑對景氣衝擊

工商時報【富邦投顧董事長蕭乾祥】 金豬年第一周台股紅盤表現喜氣洋洋,市場對於中美貿易戰可能趨緩,及美國聯準會(Fed)升息步調可能放慢等訊息抱以期待,加權指數重回萬點關卡,蓄勢挑戰去年12月初的10,148點。 盤面重心仍是先前一再強調的5G通訊科技相關類股。延續元月的CES展,2月底即將迎來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市場題材不斷,研判股市整體仍可維持高檔震盪格局。 不過相關題材時效過後,個股業績能否如預期的表現,將是股價漲升力道能否延續的關鍵。 從經濟面來看,今年元月起,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IMF)及多家國際機構陸續調降全球2019年的經濟成長預估。雖然市場仍在期待貿易戰能夠協商成功,然而不管中美貿易談判結果為何,全球企業自2000年以來精心經營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的全球化貿易供應鏈,已遭到重大衝擊。 面對中美貿易戰的發展,國際廠商不得不重新布建分散式的全球供應鏈,降低在大陸的生產比重,已是大勢所趨,回不去了。大陸的世界工廠角色將會逐漸淡化,影響所及,大陸的外銷出口與製造業都將進入另一波調整階段。 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從日本、南韓及台灣進口上游關鍵原物料、中游零組件,然後加工組裝出口到全球。中國的出口景氣降溫,整個東亞的供應鏈都將受到影響。 此外,大陸也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不低。 如果中美摩擦導致中國經濟增長率放緩,負面影響將波及整個亞洲,甚至進一步牽動到全球的經濟成長動能。近期市場傳出Fed要改變原本既定的升息步調,背後是否隱含著對全球景氣成長趨緩的憂慮,值得我們深思。 把焦點放到台灣,主計總處將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由2.41%下調到2.27%,顯示金豬年台灣的經濟挑戰依舊嚴峻。 我們觀察近幾年台灣GDP的組成貢獻,民間消費大致是持平表現,政府消費項目影響有限,固定資本形成(投資)過去幾年則是相對低迷,國外淨需求(淨出口)的變動成為影響台灣經濟成長最重要的貢獻項目。 2015、2016這兩年台灣的出口成長遭遇瓶頸,也直接影響台灣的GDP增速僅有1%上下。2017年出口回溫呈現二位數成長,GDP成長率重回3%,2018年出口年增率下滑至5.9%,GDP成長率也降溫至2.6%。 從上述的數據可以看出台灣外貿出口的動能直接影響台灣經濟成長的興衰。然而去年12月外銷接單年減10.5%,創下32個月來最大跌幅,無疑為金豬年的台灣出口表現亮出警訊。 雖然去年整年外銷訂單仍成長3.8%,並創下單年歷史新高金額紀錄,但是年增率卻遠低於2017年的10.8%,加上2018年第四季外銷訂單年減2.5%,終結了連九季的正成長。 前一次外銷訂單出現單季年衰退期間為2015年第二季至2016年第二季,當時台股指數同樣面臨修正走勢,因此,面對這次的外銷訂單衰退,投資人不能輕忽其對股市的影響。 大陸為台商海外主要生產基地,根據官方統計,去年美國占台灣外銷訂單比重為28.6%,大陸及香港次之為25.4%;去年台灣對大陸出口1,384億美元,占台灣總出口金額比重41%,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 台灣整體外銷訂單當中有近48%是在大陸生產,其中的資通訊產品在大陸生產比重更近九成,大陸主要對美國前三大出口產品手機、電腦、顯示器皆為資通訊產品,由此可見相關產業的供應鏈將面對大幅調整的壓力。 進一步分析,不論後續貿易戰發展為何,台商在大陸的供應鏈調整與移轉已是勢在必行,可以預期台商在未來這一兩年的生產成本及營收業績上都將受到影響,加上如何整合上下游供應鏈,及重新建立起全球運籌系統,對廠商而言都是考驗。 在台灣外貿出口降溫近乎確定的方向下,政策面為降低外在不利因素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提振民間投資及消費將是必然的策略規畫方向,而推動大陸台商回台投資及強化內需的基礎建設,預期將是政策重點,從這個角度來看,相關的基建、智慧製造等相關族群,中長線商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