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打造我們的「燦爛時光」,從了解歷史開始

不知不覺被捲入歷史洪流的人們,努力抗拒著選擇的必然,試著在載浮載沉的推移中抓取任何可以穩住身子的立足點,保留最後一點,對當代的美好想像,以此打造專屬自己的「燦爛時光」。

大時代中小人物的心聲,往往夾雜著對環境的無力感以及為己發聲的困難。公視播出的「燦爛時光」就是關注這樣在兩個不同時代中,被高壓威權統治壓迫的小人物們,如何面對我們眼中稀鬆平常的人際關係。不論是性別議題、情愛關係、父執輩的反動,更或是傳統禮教的緊箍束縛,導演鄭文堂透過主角的境遇細膩地一一揭露;繼承了「抗爭血統」的李天明,如何在父母保護心態下,抵抗並尋求一個情理的平衡點?單雯麗如何在校方處處壓迫下,爭取學生本該有的權益,一方面盡力使參與者能全身而退?同時這兩位1980年代的主角,又如何在錯綜複雜的環境下,培養出一段相知相惜的憐愛之情?都在劇中揭露。

是怎樣重要的理念,讓一部電視劇在歷經借貸籌資、商業電視台拒播、觸碰敏感政治議題等種種難關之後,仍堅持孕育降生?在現今商業電視時代,許多作品與出版者難逃迎合大眾口味的命運,終難免流於媚俗,尤其歷史劇數量更是偏少;況且政治在台灣常被視為一個特定、被獨立出來的議題,譬如「政治歸政治」,更造就部分民眾或電視台的「政治潔癖」,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燦爛時光」為呈現台灣史觀,率真地描摹青年們政治覺醒的過程,硬是跨越了這兩堵高牆的障礙,引領台灣觀眾思考「何謂自己的燦爛時光」。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必定也有與主角相似的遭遇:面臨結構性的壓迫,興起與生俱來的正義感,認為可以做些什麼去改變現況。近年來,學生運動與關心政治的風氣興起,我也是參與運動的一員,類似的背景使我在觀賞時更感同身受。尤其是單雯麗發起連署,要求學校撤回民歌演唱活動取消的橋段,校方強硬的態度以及他人異樣的眼光,更是具象化我心中的記憶。

學生運動發起人所面臨的困境與心路歷程,「燦爛時光」寫實地描摹了。而當影集播完,沉下心思考之時,又覺得李天明這個角色更能廣泛詮釋一位小人物努力讓自己成為覺醒青年的過程。抱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抽絲剝繭,用自己的雙手試圖去阻擋幾十年來累積的威權遺毒,就像他的父母一樣,不惜捨生取義。每一次回顧劇情的對話,每一次思考屬於自己的燦爛時光,都激盪出新的思考。這或許就是導演真正想傳達給閱聽者的意義,也是這部戲相比一般連續劇與眾不同之處。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言「最大的悲劇,不僅壞人的囂張跋扈,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當代社會的氛圍常要我們獨善其身、安分守己,從制度與法規命令層面的訂定上,更可見一斑。然而,這只是縱容威權統治者復辟的陋習之一。學生運動的發起者正是深諳此理,才不顧一切地爭取任何能夠發聲的機會,即使過程阻礙重重,還要面臨社會的不解與成員的爭執,但為崇高的自由理想,為了讓沉默的多數轉向支持、為了讓真理得以伸張、為了讓國家機器倒下,行動者都是不喊苦的奮鬥著。而最基本加入參與行列的第一步,就是從勇於關心歷史開始。

「燦爛時光」的故事,逼眾人正視這個禁忌議題,血淋淋地呈現了最露骨的歷史,由情節的轉折,帶領台灣人民思考、詰問、對話,在闡述歷史之餘,更描繪小人物如何卑微地追求夢想,以及台灣人對美好社會的共同想像。這些都是覺醒公民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這也是古今中外追求民主自由的人們,所夢想的燦爛時光。

*作者為反課綱微調學生代表、建國中學學生


相關報導
國家把我變成一個笨笨的人!楊大正、鄭文堂談《燦爛時光》那段被隱藏的台灣史
觀點投書:歷史未曾遠去:《燦爛時光》至今未完的轉型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