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為曾宇謙們做些什麼?

中國時報【趙靜瑜╱特稿】 國內學習音樂的學生不在少數,但少有如曾宇謙能在短時間內多次在國際大賽有亮麗成績,從曾宇謙20歲成功之例可以看見,從家庭、老師到學校都盡力協助;民間企業也給予贊助跟支持,民間樂團如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等更給予曾宇謙大賽前與樂團合奏的磨練機會,唯獨看不見文化部積極的支持態度。 藝術是主觀的,青年音樂學子奔赴國際音樂大賽,想要爭取頭上一片天,似可類比成運動員參加奧運,但這又不像運動員看分秒算數字二分法這樣簡單。再者,運動員有國家培訓,但在古典音樂的人才培育上,卻沒有單位願意整合鼓勵與協助。 過去台灣在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期間,還有音樂人才庫培訓計畫,該計畫曾經資助獲選的青年音樂家出國參加比賽與參加大師班,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承辦該業務期間,這些青年音樂家們還有許多與樂團合作協奏曲的機會,讓這些年輕人不會一出去站上比賽舞台就因為欠缺經驗,淪為炮灰。 該計畫曾經不分藍綠,一致保留通過,但卻在2011年叫停,叫停原因之一,固然因為該平台淪為特定音樂教授把持,而產生不公平名單所致;但至今4年過去,沒有任何積極替代方案或是完整計畫培訓有潛力的台灣新秀,這已經讓台灣的音樂人才持續出現斷層。 過去參加國際大賽,必須忍受舟車勞頓,語言不通,再加上評審團永遠是神祕的天王天后名單,可遠觀卻無機會靠近;現則不然,年輕學子要參加音樂大賽,不但早早就知道評審團名單,有的甚至可以在臉書上請教認識,進而參加大師班,獲得更多親炙大師的機會。 世界有名的比賽大隊韓國與中國大陸,更是透過各種國家資源邀約一流音樂教授到學校,或是組團出國夏令營。韓國只要有得名,男生可不必服兵役;中國大陸一旦得獎,一定會有藝術大學的終身教職,但這些鼓勵,從來不曾在台灣出現。 文化就是國力的展現,一點不假。都說台灣是文化立國,但以台灣之名參賽,榮耀了台灣,台灣又真正為這些有潛力的年輕學子做了些什麼?大家長如文化部,必要拿出更積極作為,否則,下一個曾宇謙會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