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保單的「百億理賠課」 透過「再保險」能預防?

國內防疫保單隨著政府防疫政策不斷修正,引發諸多爭議。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截至6月13日理賠金已達新台幣83億,是保費收入的2.6倍。多名立委今天(15日)也呼籲金管會,將業者的「再保險比率」納入商品准駁的依據。只是透過「再保險」就能預防業者的「百億理賠課」重演嗎?

今年國內台灣產險業學到最「貴」的一堂課,就是防疫保單可能高達數百億的理賠金,面對防疫保單百萬件核保及理賠風暴,產險業人力、資金、公司經營甚至品牌商譽都面臨艱鉅挑戰。

多名立委15日呼籲金管會,將「再保險比率」納入商品准駁的依據,且應該針對「巨災」訂定最低再保險比率,確保所有業者都賠得起。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副教授兼主任、消基會金融保險委員會召集委員林盟翔認為,「再保險」屬於商業保險的一環,不一定所有的險種國外大型保險業者都願意承接,此次防疫險再保險比率幾乎都跌至5成以下,也是因為國際再保險公司不願意承接Omicron產生的防疫保單。因此主管機關在每一個環節,都必須因應防疫政策改變,隨時調整相關的監理措施。林盟翔說:『(原音)主管機關要明確知道,保險公司在防疫保單要賣的總數是多少,一旦達到總數,保險公司就要停止銷售,或者製作依照當時風險要件做處理,另外,是否有透過再保險機制進行,如果沒有的話,要如何確保有能力賠付。』

林盟翔也指出,透過再保險公司,保單成本提高,保費也會轉嫁至消費者,消費者能否接受,也是業者考量的因素,但即時控管風險本就是業者應有的責任與專業,今年初國外爆發Omicron時,金管會就先後發出20張公文示警,希望保險公司針對商品檢討及調整,有部分保險公司也陸續針對保單進行改版、降低保額或停售;但有些較小型的業者,由於必須以量制價,因此仍持續銷售,才會釀成業者目前的窘境。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預防下一個「防疫險之亂」立委提訂再保比率確保賠得起
台股遭錯殺? 金管會:國內上市櫃營收仍年增逾1成
防疫保單賠怕了 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產險業喊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