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陸股中期底部震盪走勢

工商時報【元大大中華價值指數基金經理人李孟霞】 今年以來陸股表現較其他國際股市弱勢許多,1月份牛市氣氛仍然濃厚,1月底受美股下跌影響,上證綜合指數自3,587高點短線急跌至3,062點,春節後再反彈回到3,300點之上,市場仍在正常區間波動。 3月23日爆發中美貿易戰後,指數一路走低,上證綜合指數在跌破去年最低3,016點後,慢牛架構已被破壞。 期間最關鍵的兩次大跌,一次是3月23日中美貿易戰爆發當天,上證綜指下跌 3.39%,指數震盪區間落入3,000∼3,200點間,第二次則是6月15日,即使有先前的中美經貿聯合聲明,川普仍然宣布將對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6月19日上證綜合指數下跌3.78%,進入7月份,陸股指數仍不斷創新低,市場氣氛極度低迷。 當上證綜合指數跌破2,700點整數關卡時,指數有一波小反彈。觀察陸股6月以來的下跌,主因來自於爆發中美貿易戰及大陸境內信用債違約的問題。信用債違約來自於金融去槓桿衍生出來的實體經濟去槓桿,最終形成企業流動性危機。 金融去槓桿是目前大陸政府政策主軸,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將銀行的表外資產轉表內,在表外資產到期不續,及銀行新資金無法再以表外方式放貸出去的影響下,造成企業流動性不足,而形成信用債違約。 在金融去槓桿的大背景下,信用債違約的問題預期仍會發生,但2016年時違約的是央企,而這次違約的是民企,且目前違約規模不大,應不致形成系統性風險,現在依靠人行定向降準政策,針對小微企業放款補充流動性,後續成效仍需觀察,但要擔心影響了全體企業獲利,須關注7月起企業的第2季季報及半年報成績。 今年上半年被預期短期可以提振市場信心,最受市場期待的就是MSCI納入A股的事件。從4月及5月的滬港通、深港通每日流入的金額持續增加,5月創單月歷史新高看,境外資金認同陸股現在的投資價值,但MSCI納入A股最大的意義不在於短線的資金流入,而在於長線陸股的市場風格將會轉向外資偏好的藍籌股,配息及現金流穩定、股價與企業獲利相匹配的股票,投資風格會更傾向價值型投資。 7月6日美國開始對34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宣布啟動關稅排除程序,部分中國產品加徵關稅有望豁免,中美貿易戰的氣氛略為緩和。 之前因為棚戶區貨幣化安置的政策要緊縮,引發銀行、地產及消費類股下跌,但近期又傳出棚戶區今年580萬套的目標仍然執行,另外資管新規可能暫緩,及7月8日證監會擬對外國投資者參與A股交易範圍進一步放開,這些都是消息面轉好,短線上指數有機會反彈。但考量6月以來下跌的主要原因,中美貿易戰及信用債違約的事件仍未結束,擾動的因子仍然存在,暫時視為跌深後的技術性反彈。 今年陸股市場風格並不明顯,除創業板跌幅較小外,多數指數表現差異不大,但本益比及股價淨值比都回到相對低檔,長線看這個位置的投資風險低,短線上看7月下旬即將召開的政治局會議對第三季總體經濟的定調,以目前成交量縮的情形看,市場氣氛仍未轉樂觀,如果經濟穩定的大背景還在,中期會是底部震盪的走勢,時間拉長才能形成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