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雙底預期浮現 股市有望砥礪前行

工商時報【元大大中華豐益平衡基金經理人張聖鴻】 美國期中選舉上周結束,11月6日在盤中幾乎確定共和黨將繼續控制參議院、民主黨則重新控制眾議院之際,亞洲除滬深兩市之外的股市一度出現明顯上漲,主要反映投資者對分裂國會可能制約美國總統川普在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升級的預期,但此一正向預期並未有所持續。 各國股市在午後出現明顯修正,並拖累滬深兩市加重跌勢,隔天(7日)各國股市也多呈現跌勢,主要還是因為貿易摩擦為兩黨為數不多的共識,且美國科技股財報展望不佳、大陸宏觀經濟隱憂,可能拖累上市公司獲利等負面疑慮都未消去,惟美國中期選舉或可視為對股市的短暫性干擾,陸股可能持續築底甚至反彈。 從基本面看,滬深兩市評價已至歷史低位,即使在第3季財報公布後,市場對上市公司2018、2019年獲利預估多有下修,或修正至年增長11∼13%,但兩市評價以獲利修正後的預估看還是在歷史低位,包括電子、消費、汽車、周期等族群都是,股市也因此對財報結果沒有多大反應,這是「評價底」。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10月分下旬以來的一連串政策組合拳推出,此緩解了市場對潛在流動性風險的疑慮,包括股權質押、企業再融資、信用違約、減稅、要求銀行資金支持等,政策雖不甚「激進」,但有利於市場風險偏好修復,這是「政策底」。 在10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更進一步強化政策底的預期,官方首度在會中承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也承諾積極解決民企、中小企業所遇到的困難,並圍繞資本市場改革、加強制度建設,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會議中並未提及去槓桿與房地產,政策信號所有放鬆。 再者,股市可能的築底、反彈,除上述的「評價底」與「政策底」雙預期之外,若由現在往後看到未來半年,過去一年使股市承壓的關鍵因素「去槓桿」則有可能比市場預期緩解的更快,包括行業去槓桿、金融去槓桿都是。 行業去槓桿與金融去槓桿某些層面可視為一體兩面之事,這兩個問題將取決於銀行資金能否以表內方式對民營企業產生實質支持,也就是「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目前上游原材料成本上升,對企業獲利擠壓的問題,有可能在2019年中緩解,企業獲利增長可望恢復;另外也觀察到銀行在2018年下半年以來開始有節奏地加快企業違約風險曝露,這體現在銀行新增逾放還是有在增加,但是卻沒有對資產品質數據、備抵提存策略帶來太多壓力,表示銀行處理資產品質的節奏幾乎沒有改變,也顯示銀行有信心、有空間處理政策要求。 銀行確實有可能在2019年逐漸地以表內擴張的方式,對民營企業給予更多財務上的支持,將有助於在銀行、企業與實體經濟之間產生良性循環。惟這過程不會發生太快、太明顯,畢竟目前銀行還是相當謹慎,風險偏好未明顯轉變,貸放主要還是投向中大型企業、國有企業及房地產。 綜合以上,現階段對滬深兩市仍持保守看法,主要因內部經濟與外部環境的雜音還將持續干擾盤面,但影響將漸鈍化,近期觀察外資動向也有「抄底」之勢,內資資金持倉水位雖然普遍偏低,但多已經開始回頭檢視並展望行業與公司的基本面,而多元配置仍應為現下主流,建議可留意5G、醫藥、銀行、證券、消費等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