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二輪車 銷售待突圍

工商時報【郭文正】 國內電動二輪車發展至今呈現二大族群,一為須掛牌的電動機車、二為免掛牌的電動(輔助)自行車,除了掛牌區隔之外尚有速限與價格之分,但是銷售數量也呈現明顯的差異性,顯然國人對於短程需求的家庭公務車概念與便利性造就電動(輔助)自行車的銷售,但是電動機車在今年各家廠商努力下前9月即突破萬輛銷售額,也逐步顯現電動機車開始受到國人青睞,但明年各自皆需面臨補助政策的變數,因此是否仍能持續成長則取決今年底主管機關的加持力道多寡了。 國內近兩年礙於騎乘習性與價格落差呈現電動(輔助)自行車年銷售超過5萬輛,電動機車今年前9月才突破銷售1萬輛,但是電動機車在去年GOGORO加入後卻也全面定調電池交換模式將成為國內電動機車使用模式主流,除了GOGORO年中走進台中、今年11月也將進駐台南、明年初再前進高雄之外,東庚也已在台中配合易能電網營運,見發先進也在花蓮與屏東小琉球耕耘多時,為電動機車後續發展呈現更具機動性與突破性的契機,另一電動機車大廠中華汽車電動二輪車事業部也正在評估家充與電池交換的優劣整合等,在在顯示電動機車業者已逐漸形成電池交換共識,也將與國內三大機車廠的電動機車發展相區隔,這樣的騎乘環境似乎也比較有可能跳脫出國人以騎乘機車的窠臼印象,重新開啟國內電動機車的發展契機。 而在電動(輔助)自行車方面除了環保署明年的購車補助未定之外,交通部對電動自行車的嚴格檢測與不公平對待讓電動自行車今年的銷售大受影響,但是相對的在業者積極轉向推出電動輔助自行車後,仍然衝出成長的銷售額,或許在業者順應時勢的轉向除了銷售數量依然成長外,也可減少交通部的關愛,甚而衍生為國人印象外的新思維,接納以電動輔助自行車形態呈現的新版電動自行車。 近兩年國內的電動二輪車發展坦白講並不順遂,除了主管機關編列購車補助美意之外,其餘無論補助檢測、地方政府的補助態度、交通部緊咬電動(輔助)自行車時速25公里門檻大作文章等問題,都讓業者疲於奔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補助初期吸引民眾購車業者拍手大樂。 但是對於愈趨嚴格的補助檢測卻也大吐苦水,不補又怕民眾不光顧,在這樣的氛圍中補助成了掐喉利器,在上氣不接下氣的同時業者如何積極面對補助落日條款,不用背環保大旗、也不用談節能減碳優勢,僅就商業模式低成本騎乘吸引民眾購車貼近市場才是真正王道,畢竟真正要搶食國內機車市場大餅還是得真槍實彈以騎乘的便利性、減少維修機率費用與信任度等誘因獲取民眾的青睞,再加上政府對節能減碳政策實施期程的明定等,才能形成電動二輪車蓬勃發展的真正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