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朝要效仿兩岸關係 將其作為打開未來道路的榜樣

“正如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兩岸關係所見,韓朝也是時候超越意識形態,追求經濟利益了。”

這是參與“韓半島經濟復興”策劃的IBK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委員趙奉賢(音)的話。他說“朝鮮雖然通過引進市場經濟和設立經濟開發區,為輓救經濟做出了多元努力,但如果不與韓國合作,仍然很難成功”,“我們應洞悉朝鮮希望通過與韓國進行經濟合作打破經濟困難和孤立局面的內心需求”。他認為,我們有必要效仿中國的兩岸關係,將其作為打開韓朝未來道路的榜樣。

從1978年開始的中國大陸與台灣之間的經濟交流不斷增加,2014年貿易規模達到了1983億美元(約合216萬億韓元),一年的人員交流更是高達941萬名,創造了新的記錄。進軍中國大陸的台灣企業已經超過7萬家,中國大陸與台灣正形成一個事實上的統合經濟圈。台灣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0%都依賴於中國大陸。

兩岸關係之所以能如此順利發展,是因為雙方不顧政治、軍事對決及意識形態的對立,一直在推動雙邊的經濟交流。

中國大陸與台灣過去也不是沒有因為政治、軍事的對決出現過緊張氣氛。中國大陸曾在1995年7月向台灣海峽發射導彈,並在1996年3月實施了海陸空三軍聯合演習和導彈訓練。台灣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1996年)並提出“兩國論”(1999年)之後,兩岸關係曾極度梗塞,第二年的2000年,中國大陸軍隊在台灣東北部進行軍事訓練,台灣當時將其稱作“侵台演習”,兩岸關係一度緊張到極點。

但雙方通過“溝通協商”為政治與軍事沖突局面找到了出口。2001年兩岸協議實施“三通(通航、通商、通郵)”政策,為擴大台灣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促進兩岸經濟相生,雙方不斷在政經分離的原則下擴大民間層面的交流。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需要與台灣進行經濟合作,而台灣則急需找到經濟飛躍的突破口,於是雙方一同選擇了合作的道路。

語言相通,習慣相似,“相同民族”認識和經濟信任,這些最終能夠成為形成單一經濟圈的力量。在這一過程中,民間層面的台灣海峽基金交流會和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渠道發揮了中心作用。現在,韓朝之間也需要以經濟問題為中心展開合作,通過雙方經濟統合連接韓半島經濟的命脈。

 

【延伸閱讀】

更多新聞請看朝鮮日報

因克裏談到薩德 韓國外交部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