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牆中之城 走踏400年遺跡

馬尼拉牆中之城 走踏400年遺跡

西班牙人留給菲律賓的最大遺產就是天主教,因此「王城內」有一家很特別的餐廳,裏面布置著多位紅衣主教的文物,就連菜單也是神職人員的私房菜,值得一試。

從呂宋島內陸悠悠流進馬尼拉灣的巴石河(Pasig River),雨後河面總是浮滿了當地人稱為「尼拉」(Nilad)的水上植物,早期的原住民見到,忍不住驚嘆「May Nilad」(意為有尼拉啊!),Maynilad(發音近似「麥尼拉」)。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殖民者的發音差異,讓「麥尼拉」逐漸演變成「馬尼拉」(Manila)。於是成為這個城市的名稱。

王城內古蹟 如置身歐洲

巴石河南岸,靠近馬尼拉灣口的地方,抬眼望去可見一堵綿延約3英里的斑駁石牆,圍起面積約64公頃的區域,西班牙語稱為Intramuros,也就是「牆中之城」的意思,華人稱為「王城內」。

從主城門進入,傳統西班牙式建築一棟接一棟地映入眼簾,裝扮成古衛兵的保全人員、復古式馬車,搭配著馬蹄敲在石子路上的「達達」聲,一時令人忘記自己所在,恍如置身歐洲,墜入時光隧道。

今日的馬尼拉幅員約2,500公頃,但歷史文獻指出,「王城內」才是西班牙統治菲律賓時期的馬尼拉,城外已屬化外之地。

16世紀「大帆船貿易」把西班牙「征服者」雷加斯皮(Miguel López de Legazpi)從墨西哥帶到宿霧,再遷到這裏。

歷史文獻記載,1574年中國大陸海盜林阿鳳(Limahong,一稱李馬鴻)跨海來襲,西班牙人擊退林阿鳳之後,決定興建石牆抵擋敵人來犯,1590年動工,歷經多任總督始於1872年完埈,其後又陸續做了多次補強。

西班牙遺產 天主教信仰

城牆戰略地點放置了多座大炮,其中數座可能參與了1639年針對華人的鎮壓行動,估計有兩萬多名華人被屠殺。

城牆高6.7公尺、厚2.4公尺,最古老的石塊已有400多歲,在異域氛圍之下,這裏成為外國遊客到馬尼拉的必訪之地,裏面有西班牙總督府、菲律賓天主教總部馬尼拉大教堂、阿谷思定教堂(San Agustin Church)、記錄著華人菲國血淚史的華裔傳統文化中心、聖地牙哥堡(Fort Santiago)、多間博物館,以及數座從古厝改裝而成的餐廳和旅館。

聖地牙哥堡是菲國重要歷史地標之一。西班牙統治期間囚禁過菲律賓民族英雄黎薩(Jose Rizal),1896年黎薩從容就義,從監牢走到刑場的腳印,就刻印在聖地牙哥堡的路面上。黎薩用過的物品、著作手稿都在此展示。

西班牙人留給菲律賓的最大遺產就是天主教,也因此,「王城內」有一家很特別的餐廳,裏面布置著多位紅衣主教的文物,就連菜單也全都是菲國歷年高層神職人員的私房菜,值得一試。

1945年,美菲聯軍與日軍的馬尼拉戰役,幾乎摧毀了「王城內」,戰後新建築如雨後春筍般林立,1979年,菲律賓政府意識到古蹟的重要性,成立了管理中心,著手維護及重建工作。

來到現代化的馬尼拉,享受購物及夜生活之際,不妨抽空參觀這座擁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城,當一回時空旅人。

吉隆坡黑風洞 神秘莊嚴之境

文、攝影/郭朝河(中央社駐吉隆坡記者)

雙子星大樓、吉隆坡塔、茨廠街、中央藝術坊、金三角鬧區、大鐘樓等,是外國遊客對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普遍印象。這些地方都巧妙融合現代與歷史風貌,但身為一個多元種族國家,最迷人且有生命力的旅遊景點其實與種族宗教有關。

若想一睹大馬豐富宗教色彩且交通方便的旅遊勝地,那黑風洞(Batu Caves)絕對是名單首選。這是印度教的朝拜聖地,是由三個巨大鐘乳石灰岩的山洞構成,目前山洞內除了供奉許多印度神外,山下也圍繞建築多座印度教的寺廟和祠堂。

黑風洞真正被世人所知是在1878年,一名西方探險家發現這個山洞,之後再經由一名印度貿易商決定用來興建廟宇後,才逐漸發展成為觀光景點。

黑風洞位於吉隆坡北方13公里的雪蘭莪州鵝嘜縣,從吉隆坡乘搭計程車或KTM火車黃線大約30分鐘可抵達。出站不久,先可以看到綠色猴神,再往前走兩分鐘就可看到佇立在入口處高約43公尺的巨大金色神像Murugan大寶神。祂是印度教三大神濕婆Shiva的兒子,也是傳說中的戰神與醫神,2006年完工,莊嚴威武神情成了黑風洞最明顯的地標。

在祂身後的峭壁上,就是最有名的神廟洞或光洞(Temple Cave),也是黑風洞景點最大的山洞。山洞離地面約100公尺,因此遊客必須爬上272級台階,才能真正進到洞內觀看各種印度教神祗巨像。

踏入山洞內,就能明白何謂「別有洞天」,因為裡頭有著超過100公尺高的天花板和裝飾華麗的印度教神龕,洞深十哩、蜿蜒崎嶇、驚險刺激,立即感受異國神秘宗教的洗禮。走進山洞,不時會有陽光斜射而入,呈現一種詭異莊嚴兼具的氣氛。

上到這裡,遊客可以俯瞰吉隆坡市區風光,同時感受大自然壯麗景觀。有些攀岩愛好者也會到附近探險,是一個名副其實結合大自然與現代化規劃的絕佳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