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死因出爐 交通運輸占事故之首

衛福部17日公布去年10大死因,死亡人數較前一年減少,主因是COVID-19死亡人數降低,從第3退至第6。圖為醫院內民眾看病領藥情形。(陳俊吉攝)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
衛福部17日公布去年10大死因,死亡人數較前一年減少,主因是COVID-19死亡人數降低,從第3退至第6。圖為醫院內民眾看病領藥情形。(陳俊吉攝)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

國人最新十大死因出爐,衛福部公布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2年占據首位。隨著新冠肺炎的影響漸緩,去年全國死亡人數減少2863人,新冠的死因排名也下滑到第6位。事故傷害則名列第8,是唯一非疾病死亡原因,其中「運輸事故」占了43.4%為最多,且各年齡層都是因運輸事故死亡為首要原因。

2023年十大死因
2023年十大死因

衛福部統計,2023年國人死因排名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新冠肺炎、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以及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十大死因排序多數和2022年相同,僅新冠肺炎排名從第3下滑到第6,而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上升1名,回到疫情前水準。

衛福部分析,去年全國死亡人數20萬5575人,雖然人口持續老化,但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2863人,下降14%,主要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減少所致。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去年新冠死亡數較前年減少5705人,降幅近4成,各年齡層死亡數皆有下降,預估今年(2024)新冠肺炎可降到國人死因第15名之外。

另外,自殺死亡位居2023年國人死因第11位,自殺死亡人數達3898人,較前一年增加2.9%,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7人;各年齡層中,僅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首見下降,較前一年下降4.9%,其餘年齡層有回升到2019年疫情前水準趨勢,且在1到14歲、15到24歲、25到44歲等年齡層,皆排到前3大死因。

事故傷害則是十大死因中唯一非疾病死因,意指「非蓄意傷害事件」。衛福部表示,去年事故傷害死亡人數7063人,較前年增加110人;其中以運輸事故3068人最多,占比43.4%,其次是跌倒1665人,占比23.6%。

進一步分析各年齡層事故傷害主要死因,皆以運輸事故排名居首。0到14歲以意外溺死排名第二,15到24歲、25到44歲則以接觸毒藥品意外中毒排名第二,45到64歲、65歲以上高齡者,均以跌倒排名第二。

消基會交通部召集人李克聰認為,去年幾波交通平權的抗爭,但交通部公布今年第1季數據,行人死亡人數卻還在上升,可見目前最需要的是建立「停讓」文化,無論是禮讓行人還是車輛間彼此相讓,都要有更扎實的教育,警方執法也要有更務實的依據。他強調,教育、工程、執法都需要長時間執行才能出現成效。

交通部表示,經統計今年1至3月全國整體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去年同期降低,減少39人,機車、高齡者、酒駕、兒少族群都在減少,目標2030年降低死亡人數30%、行人死亡人數下降50%。

交通部表示,在工程方面,與內政部共同推動4年400億元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另就提升揭露資訊的完整性,增加民眾參與管道,也會推出「道路交通號誌標誌設計規則參考指引」,以改善標誌標線號誌各地不一致的情形。全國各縣市自殺防治專線1925

看更多相關新聞
癌症連42年居十大死因之首 死亡時鐘較2022快轉14秒
卵巢癌常被誤認為腸胃炎 注意腹部變大、悶脹症狀
增幅為10大死因之冠⋯疫後免疫負債 1.6萬人死於肺炎
每36分鐘約1人確診!40歲以上乳癌患者激增,台灣卻有超過半數女性未曾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