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懂「台灣3大地震帶」 1區活動超頻繁…西部「易有重災」

記者郭婕/綜合報導

台灣位處三個板塊交接處,因此地震活動相當頻繁。臉書粉專「報地震-中央氣象局」分享一則知識貼文,貼文以一張圖說明台灣主要的3個地震帶,並指出東部地震帶的活動最頻繁;西部地震帶則是容易造成嚴重災情。

根據「報地震-中央氣象局」粉專貼文指出,台灣的西部地震帶通常因震源淺、人口密度高,房屋、高樓林立,所以一但發生大震,常會有嚴重災情傳出,如:2016年的高雄美濃地震。此外,該貼文也針對台灣3個地震帶逐一說明。

【東部地震帶】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地震帶了!
成因:此區的地震大多都是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碰撞直接造成的。
​範圍:臺灣東半部,北起自宜蘭東北方的海底,涵蓋花蓮、成功、臺東等地,南端幾乎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遙指呂宋島,寬度大約為 130 公里。
特徵:震源較深,尤其是花蓮以北區域,因板塊隱沒作用,震源深度可達到 300公里左右。​

【西部地震帶】此處是容易出現嚴重災情的地震帶!成因:地震主要來自「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
範圍:臺灣西半部地區。​
特徵:震源較淺,約 10 餘公里左右。西部人口密度高,有許多大都市,一旦發生大地震,常常傳出嚴重的災害。​

【東北部地震帶】有地熱、火山活動!
成因:受「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影響而造成地震。
範圍:從蘭陽溪上游附近開始,經宜蘭向東北延伸到琉球群島。
特徵:震源較淺,且因為來自弧後盆地的張裂行為,大多呈現「正斷層」的樣態。

【延伸閱讀】
小玉「換臉謎片」賣1年…狂賺千萬開賓士!自爆:早知警方會上門 群組曝光
金宣虎被爆逼女友墮胎!經紀公司龜縮1天首發聲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