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期中選舉選什麼?為何被視作「拜登期中考」?對台灣影響有哪些?搞懂美國政治重頭戲就看這篇

美國期中選舉11月8日(台灣時間11月9日)登場,這是美國四年一度的政治重頭戲,不僅民主黨、共和黨奮力一搏,全世界也在時刻關注民意走向。究竟美國期中選舉選什麼?為何被視作美國總統期中考?熱門選舉議題有哪些?對台美關係又將帶來什麼影響?(更新日期:11月8日)

美國期中選舉11月8日登場,拜登期中考究竟會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引起國際關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美國期中選舉11月8日登場,拜登期中考究竟會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引起國際關注。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美國期中選舉改選哪些職位?

美國總統任期和台灣一樣,四年一任。每當美國總統任期進行到一半,也就是第二年11月的第一個完整的星期二,會舉行全國大型選舉,包含改選國會多數議員、逾半數州長及其他地方官員。由於選舉時間正好落在美國總統四年任期的中間,被稱為「期中選舉」(Midterm Elections),性質類似於台灣的九合一大選(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雖然美國立法機關制度為兩院制,分成參議院、眾議院,兩院皆會提出立法議案,並須交由另一院審查表決,都通過後才會交給總統簽署成為法律;但因參議院對總統提名的行政官員、大法官等有任用同意權,且得以修改眾議院提出的財政議案,被認為重要性大於眾議院,因此美國期中選舉最引人矚目的,便屬參議院約三分之一席位、眾議院所有席次的改選結果。

參議院約三分之一席次改選

美國參議院議員任期錯開,期中選舉會改選約三分之一席位。美國參議院共有100個席次,全美50州每州分配2個席次。參議院成立初衷,是不論州別大小,皆有平等權力,設定為保守且穩定的機構。被認為權力比眾議員更大的參議員,一屆任期為六年,為了避免因選舉導致議院完全重組,100名參議員共分三批、任期交錯,所以每兩年,就會有約三分之一的席次必須改選。

現階段,參議院100個席次裡,民主黨(48席+加入民主黨黨團的2席無黨籍議員)與共和黨(50席),處於「50對50」的狀態,雙方僵持不下時,隸屬民主黨的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可以投下關鍵票。換句話說,當前民主黨仍可控制參議院,但若共和黨能在期中選舉讓總席次超過50,便可奪回控制權。本次美國期中選舉,參議院須改選的35個席次中,民主黨占14席,共和黨占21席。

眾議院所有席次改選

眾議院一屆任期兩年,採全面改選制。由於435個席位在這次美國期中選舉裡,都會改選,誰先取得一半席次(218席),就能掌控眾議院。目前眾議院民主黨占220席,共和黨占212席,3席空缺將另行補選;可以看到眾議院的控制權,現由民主黨掌握,共和黨則希望藉著期中選舉拿下多數席次,讓情勢逆轉。現階段,估計約有33個席次處於拉鋸狀態,民主、共和兩黨,都有機會獲勝。

州長等地方官員改選

本次美國期中選舉裡,50州會有36位州長將進行選舉。美國州長任期依州別規定有所不同,今(2022)年將有佛羅里達等36州,以及3個領地的首長會一同改選,當中亞利桑那州、德州等選情備受矚目。此外,美國許多主要城市,包括伊利諾州庫克郡、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德州丹頓市等,也會舉行首長選舉。共有數以千計的州立法機構與行政領導職位,將會一併改選。

美國期中選舉跟「拜登期中考」有何關係?

美國期中選舉發生在美國總統任期第二年,是選民檢驗總統就職以來在內政、外交等政策表現的一個重要時機,因此也被視為美國總統的「期中考」。而期中選舉結果,亦會影響總統剩下兩年任期的施政走向,尤其是若國會從民主黨換成共和黨當家,現任總統拜登面對政治危機的可能性更大。

美國期中選舉會影響2024美國總統大選嗎?

拜登爭取連任意願

美國期中選舉結果被看作過去兩年總統執政表現的成績單,根據路透社和益普索市場研究公司的施政滿意度調查,拜登上任滿意度從2021年55%,至今已下滑到39%。《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更指出,僅35%民主黨人支持拜登挑戰連任。拜登本人先前則曾透露有意競選連任,10月11日接受CNN專訪時更明確表示,期中選舉後將正式決定是否參選2024年總統。

美國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目前拜登所屬的民主黨,在兩院的議員席次,都較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所屬的共和黨,略占優勢,也讓拜登在政策推行上相對順暢。然而,鑑於拜登支持率未見起色,若本次期中選舉,共和黨成功反撲,取得兩院多數席次,拜登恐在剩下的任期中,淪為「跛腳總統」。

相對而言,拜登雖有意爭取連任,但年齡、健康狀況,以及疲弱的支持率,都讓他的連任之路,面臨諸多變數。如果民主黨能在這次期中選舉,獲得優於預期的成績,或許可讓拜登穩住陣腳,推動中的政策也不至於生變或中止。

川普重返政壇機會

川普爭取連任2020年總統最後敗選,宣稱大選勝利「被偷走」,今年期中選舉積極投入輔選,再度活躍政壇。要是川普支持的參議員候選人能在選戰中獲勝,有助川普累積再戰2024的聲望;反之,若這些人落敗,川普就未必能重出江湖。

不過,川普日前在一場德州造勢大會上,已經公開向支持者喊話,為了讓美國更成功、安全並重回榮耀,他很可能會再一次角逐白宮。《美聯社》報導引述不具名消息指出,川普團隊早就祕密籌備2024總統選舉的一切事務,預計最快將在期中選舉落幕後,川普就會公開宣布動向。白宮前幕僚長蒲博思(Reince Priebus)也分析,川普有高達95%機率會出馬參選,更稱一旦川普參選,「他將是共和黨中最難被打敗的那個人」。

美國期中選舉,川普輔選造勢,累積再戰2024的聲望。圖片來源:Reuters
美國期中選舉,川普輔選造勢,累積再戰2024的聲望。圖片來源:Reuters

美國期中選舉重要議題有哪些?

美國期中選舉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關乎民主黨、共和黨在國會實力的消長,更影響總統任期最後兩年能做些什麼。再者,期中選舉的重要性絶不僅止於美國境內,而是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關注,因為選舉結果對美國在境外的所作所為也有影響。特別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候選人在許多根本性問題上,觀點截然相反,投票結果勢必衝擊美國內政、外交方向。

墮胎問題

2022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1973年一項名為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裁決;按照該項裁決,懷孕前三個月內墮胎合法,為各州禁止或嚴格限制終止妊娠打開了大門。自從裁決公布,至少有13個州更改法律,於是墮胎便成為期中選舉裡,州長競選的一個關鍵問題。

民意調查一再顯示,共和黨選民比民主黨選民更有可能贊成限制或拒絶墮胎。11月8日有36場州長選舉,其中加州、肯塔基州、蒙大拿州和佛蒙特州的選民,將對限制或保證墮胎手術的提案進行投票。

另外,立場鮮明的共和黨人士也指出,「倘若民主黨人失去國會的控制權,眾議院的共和黨人已經擬定了一個全國禁止墮胎的計畫」。作為世界的領頭羊,美國在墮胎問題上的政策變遷,可能引導或影響全球趨勢。

延伸閱讀》美國墮胎權到底爭什麼?美國最高法院為何推翻「羅訴韋德案」?各方爭點一次看懂

烏克蘭

俄羅斯今年2月入侵烏克蘭後,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是團結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的契機。在國會,援助烏克蘭的計畫,得到了兩黨壓倒性支持。然而,有跡象表明,這種一致的立場可能很快就會改變。

拜登總統公開表示,如果共和黨贏得國會的控制權,美國援助烏克蘭計畫的未來堪憂。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曾向Punchbowl News透露,如果他的政黨獲勝,「國會不會給烏克蘭開空白支票,我們必須注視美國對烏克蘭的政策會發生什麼變動,尤其是軍事援助之外的其他領域」。

倫敦金斯頓大學政治學家彼得.芬恩(Peter Finn)告訴BBC,外交政策是政府擁有相當大控制權的一個領域,但若共和黨人推翻了民主黨在眾議院的8席微弱多數,拜登對基輔的支持可能遭遇反對。

氣候變遷

美國是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僅次於中國大陸。拜登總統任期內,美國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與川普形成鮮明對比,雖然拜登的前任迴避了《巴黎協定》等國際減排條約,不過白宮現任主人通過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立法來應對氣候危機。智庫查塔姆研究所美國和美洲項目主任萊斯利.溫加穆利(Leslie Vinjamuri)分析,「毫無疑問,共和黨內有大量否認氣候變遷的人,他們更有可能阻止有利於應對氣候問題的立法,特別是如果立法的代價高昂的話」。

移民

說到美國民意分歧最大的問題,就不得不提移民,特別是黨派立場的對立。民意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三分之二的共和黨選民認為移民問題「非常重要」,是民主黨人比例的一倍。要是共和黨在11月8日表現良好,兩個主要政黨支持者之間態度的明顯差異,很可能推動出更嚴格的移民政策。

美國期中選舉對台美關係有影響嗎?

美國參議院的「參議院台灣連線」,和眾議院的「國會台灣連線」,皆由民主黨與共和黨議員共同組成,致力促進台美關係。2011年,中國領導人胡錦濤訪美期間,參議院台灣連線曾積極維護台灣利益,敦促當時美國總統歐巴馬應抵禦北京政府的施壓,繼續對台灣提供防禦性武器、維護台灣安全。

兩黨也都曾釋出對台友善政策,共和黨籍前總統川普於2016年至2000年任內,通過《台灣旅行法》、《台灣保證法》等友台法案。民主黨籍拜登上任後,參眾兩院於今年9月各通過《台灣政策法》的草案初審,被認為是1979年斷交以來最重要的台美法案,至於是否能趕在期中選舉前交由總統簽署通過,值得進一步關注。

美國參、眾兩院,分別於當地時間9月14日、9月28日,提出各自版本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外界解讀,雖然兩種版本,都保留了「未來五年提供台灣65億美元規模軍援」內容,但眾議院版,似乎較參議院版更激進些。而依美國立法規範,兩院須通過相同版本,才能遞交總統簽署、生效。

在前述背景下,兩院將如何針對《台灣政策法》進行協商?最終版本內容為何?取決於兩院的組成分子,以及控制權掌握在哪一黨手中。外媒評析,若共和黨在本次美國期中選舉裡,拿下眾議院多數席次,曾呼籲拜登應強化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眾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卡錫,非常可能成為議長。即便「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已是民主、共和兩黨共識,但在共和黨人看來,拜登政府仍過於軟弱。無論最後參、眾兩院的控制權,落在民主或共和黨手上,可預期的是,拜登政府將持續面臨「對中強硬」的壓力。

延伸閱讀》台灣政策法是什麼?美國為何要提出?重點內容有哪些?對台灣可能的正反影響?中國大陸又是怎麼看?

中國二十大表明加強對台施壓力道後,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也證實,拜登政府計畫和台灣聯合生產武器。2019年以來,美國有超過10項待送往台灣的軍售項目,價值超過130億美元,現正檢視中,確保能快速移交。但共同生產武器涉及美國關鍵技術,是否通過仍是未定數。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