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數位遺產永續 PNC年會28日線上登場

中央研究院主辦本屆國際學術組織太平洋鄰里協會會議,首度採線上視訊進行
中央研究院主辦本屆國際學術組織太平洋鄰里協會會議,首度採線上視訊進行

全球疫情未息,國際學術組織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 Neighborhood Consortium, 以下簡稱PNC)將首度採線上視訊會議形式,於9月28日至30日召開2021年年會暨聯合會議。此次盛會由中央研究院主辦,以「永續數位遺產」為主題,安排3場重量級的專題演講,以及17場子議題的對話交流,預計將吸引來自逾10個國家約120位專家學者齊聚雲端,探索在數位共享時代如何永續保存人類文明與文化遺產。行政院數位政務委員唐鳳長也將以「數位社會創新」(Digital Social Innovation)為題,探討在數位科技急速發展的情形下,該如何保存現今社會彌足珍貴的多元樣貌。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國際合作是推展數位遺產永續的關鍵成功因素,此次會議將集結環太平洋國家的研究機構與學者,從各專業領域入手,共同思索數位遺產的永續管理、加值應用和開放研究等課題,透過區域性的整合與協同合作,致力使數位時代的全球社會邁向更具人文視野的方向。

PNC 創立至今28年,宗旨為推廣網際網路及透過先進的網路技術,促進太平洋沿岸地區國家資訊的交換及流通,成為生活密切相關的近鄰。任務也包括促成機構間資訊交換標準及資訊相互共用的協定、推廣電子資訊技術的應用面及交流面,如網路教學、圖書館際交換、檔案收藏及博物館館藏數位化等。

大會主席暨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表示,PNC自1993年成立以來,即以促進環太平洋國家的文化與學術交流為目的,著重將開創性的科學技術、方法與思維,運用到人文社會領域進行各種實驗性的嘗試。1997年起,PNC總部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轉移至中研院,自此每年於太平洋沿岸不同地區舉辦年會(2020年因疫情停辦),探討資訊科技跨領域運用最新發展趨勢,至今已連續舉辦24屆。

近30年來許多國家致力數位化各類傳統遺產,原生的數位文字、圖像與影音資料更是迅速生成。實體的典藏單位如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與美術館,無不努力構思如何建置長久的維運機制,以期有效控管並永久保存數位內容。此次會議延續過去對數位科技、數位傳播、資訊分享等層面的關注,探尋數位遺產永續保存最佳模式。

統籌此次大會的PNC執行長暨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陳熙遠表示,PNC將持續扮演媒合平台的角色,凝聚成各會員國資源共享的研究社群。歡迎所有關心數位遺產永續問題的先進與同道,透過雲端的交流集思廣益,共同展望美麗新數界(Brave New Digital World)的未來。

數位遺產作為一個知識領域,因其跨學科性質、快速的科技發展,面臨諸多挑戰。瑞典數位遺產中心執行長、北歐博物館數位卓越(Nordic Digital Excellence in Museums, NODEM)創辦主席戈特利布(Halina Gottlieb)為數位遺產現代化的主要推手,將發表「為數位遺產打造一個永續未來」(Desig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in Digital Heritage)專題演講,透過瑞典的20年發展經驗,闡述博物館、學術界和創意產業面對相關挑戰的應對之道,包括專業實驗室、方法工具、北歐行動會議、學術和職業培訓、知識轉移等。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語言文化學系終身榮譽教授、電子文化地圖協會(Electronic Cultural Atlas Initiative, ECAI)創辦人蘭卡斯特(Lewis Lancaster)為西方佛學研究泰斗,開創了佛教經典數位化先河。他將以「敘事保存」(Preserving the Narrative)為題,點出數位時代是因人類活動而產生,過去數十年來科技發展背後的故事應是「保存」(Preservation)大業的重要一環。

因應今年會議主題,大會特別安排重量級的圓桌論壇,邀請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兼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項潔主持,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斯塔東亞圖書館館長周欣平(Peter X. Zhou)、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李育杰、藍星球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浩,分別從學術、政策與產業三大層面,探討數位文化遺產與數位治理永續問題。其中包括如何構建基礎設施以促進數位生命週期(Digital Lifecycle)、從「開放資料」到「資料治理」的過程與方法等。

本年大會同時安排4場專題議程,分別就數位教育、數位圖書館、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地區宗教系統的發展趨勢,進行多面向的分析與探討。另還有3場研究論文發表,主題包括「中國古代史料擷取」(Extracting Historical Data from Ancient China)、「運用語義網技術重新組織文化資源」(Organizing Culture with Semantic Models),以及「現代資料擷取與保存」(Modern Data Extraction and Preservation)。集結來自臺灣、美國、英國、日本等4個國家的研究團隊,從中國中世紀比丘尼的周遊路徑追蹤、史記時空資訊平台的設計與構建,到自電子報文章擷取地名與定位之方法等,發表9項前沿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