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治腰,難怪永遠好不了!日本針灸師公開:想治腰痛,其實關鍵在「大腿這塊肌」

身體宛如「水球」

如前所述,體液占成人身體的60%以上。這就像是「水在身體裡搖來晃去的模樣」。這麼多水不裝進袋子裡,恐怕會灑出來。體液畢竟是「液體」,需要有一層「膜」包覆,而那層膜就是皮膚。人體宛如是用皮膚做成的「水球」。在大水球各處還有名為「○○腔」的小水球。例如顱腔內有被硬膜包覆的腦脊髓液和大腦;胸腔裡有肺;腹腔裡有內臟。身體是被皮膚包覆的大水球,裡頭還裝著數個小水球。為了確實發揮功能、維持生命活動,骨骼和肌肉都被包覆在那些小水球之中。那麼,人體究竟是什麼呢?可以說是,「在被皮膚包覆著的水中,人類生存所需的要素有秩序地飄浮於其中的狀態」。因此,當感到身體某處僵硬痠痛、疼痛、難受,不能只關注疼痛部位。改善水球的整體平衡才是重點。

總結:不能只關注不舒服的部位,保持身體這個水球的整體平衡更重要。

在身體裡循環的東西是什麼?

讀到這裡,各位應該都知道答案了吧。沒錯,就是「水」。水可以維持生命活動,而那些水就統稱為「體液」。具代表性的體液是血液、淋巴液、腦脊髓液。因這三種體液協調運作,才使生命活動能順利進行。以往總說為了促進體液循環必須運動。但近年來,就算不運動,只要讓「腦脊髓液」的生產、循環保持良好狀態,整個體液循環就會出現驚人的好轉。

腰痛的原因是體液「淤積」

腰痛或閃到腰時,不可以只關注疼痛這件事。那表示身體的「體液循環淤積」。究竟哪裡的體液淤積容易造成腰痛呢?那就是大腿根部。腰痛或閃到腰導致腰部沉重、無力時,一定有某個肌群變得僵硬,而且硬到不行。腰痛時總想趕快處理「腰」的疼痛。但重點其實在別處,那就是腿部的內收肌群。

廢物質在體內各處淤積,讓體液流動不順。這種狀態會讓身體感到「沉重、無力」。若長期忽視這個問題,淤泥會越積越多,產生鈍痛。這通常是腰痛最初的原因。只要改善體液循環,採取不會讓體液淤積的姿勢,就能改善腰痛。不過,體液循環為何會變差呢?以前的人多半從事農業或漁業等「第一級產業」,因為經常勞動身體,即使沒有特別留意,體液循環依然順暢。那麼,現代人又是如何呢?隨著環境變化,現代人變得很少勞動身體。所以腰痛的主因不是運動傷害,而是體液循環障礙。許多人沒注意到這件事,因而導致慢性腰痛。大腿根部腹股溝淋巴結的淋巴液循環變差才是造成腰痛主因,就是前文提到的大腿內側的內收肌群。

診斷重點➡股骨內收肌群。這個肌肉是大腿內側的肌群。當這個肌肉變僵硬,基本上會出現腰部沉重或生理痛。閃到腰的時候,也會硬得像是有硬塊。

內收肌群是很少用到的肌肉,尤其姿勢不良、駝背,或總是雙腿大開的人幾乎沒在使用。另外,年紀越大也越不會使用。自己到底有沒有使用這個肌肉,試著「單腳站立」確認能否保持平衡便可知道。如果站不穩失去平衡,這就表示你沒有正常使用這個肌肉。不過,多數人通常會去注意有橘皮組織(皮下脂肪)的外側肌肉,其實內收肌群才是讓你保持正確姿勢、雙腿年輕的重要肌肉。通過膝窩至下腹部的血管和淋巴管、神經等都是由這個內收肌群保護。

好好放鬆這個內收肌群,骨盆周圍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就會變好,使腰痛驟然減輕。前文提到的體液循環障礙造成的腰痛也能藉此改善。腰部沉重、怎麼睡還是好累、久坐吃力的人請務必試一試。

骨盆歪斜會阻礙循環

各位認為「骨盆歪斜」是什麼情況呢?骨盆原本形似「漏斗」,但不知為何歪掉了,這麼想就可以了。不必用「○○骨和××骨如此這般」之類的專業用語去理解。

一旦骨盆歪斜,通過大腿根部=「漏斗」下方的血管或淋巴管的體液循環就會變得不順暢。大腿根部是「髖關節」的一部分,在此先簡單說明一下關節。關節是指「互有關連的骨節」,它是連接身體各部位的「銜合處」,亦是體液流動時會經過的「關卡」。這個關卡周圍聚集有動脈、靜脈和淋巴的出入口。體液不通過這個關卡就無法進出內臟。淋巴結也聚集在此,如前文所述,淋巴結會發現並解決混入淋巴液的病毒及有害物質。例如,感冒發燒時,頸側或耳下會摸到「小腫塊」對吧?那是淋巴球與病毒在該部位奮戰,淋巴正賣力對抗著:「要想辦法解決病毒。絕不能讓它入侵身體。」「奮戰」到最後,就產生了隆起的小腫塊。

同樣地,腳受傷細菌跑進傷口後,大腿根部也會有小腫塊。既然是負責如此重要任務的「關卡」,為了在緊急狀況下也能正常發揮作用,平時請讓它好好放鬆。那麼,「姿勢不良」又是什麼意思呢?那就相當於關卡的關節承受著扭曲的壓迫。以站姿來說,站得直挺挺是對身體沒有負擔的良好姿勢。若是下腹部往前頂、下巴突出的駝背站姿,站久了就會腰痛、肩頸痠痛。腰痛是因為髖關節承受過大壓力,進而壓迫到鼠蹊部〈左右大腿根部的凹溝內側,即俗稱的「比基尼線」〉,使得下半身的血液、淋巴液難以回流,腰部變得沉重無力。肩頸痠痛是因為下巴突出,壓迫到連接頸部和頭部的血管或淋巴管,導致體液流動不順暢。

要站得直挺挺,體液就能順利通過相當於關卡的關節。姿勢不良,會讓關節承受負擔,壓迫到通過關節的管子,使得體液流動停滯,引發循環障礙。坐著的時候也一樣。各位一天大概坐幾小時呢?處理文書工作、開車、看電視或打電動等情況下,長時間坐姿不良,關節會比站著的時候更緊繃。這點在我的另一本書〈《驚人坐推力!:改變坐姿3公分,贅肉消、身形正、肩頸腰不再痛!》時報出版〉中有詳細說明。因姿勢不良無法順利通過關節的體液逐漸淤積。在顆粒細小的血液成分中,特別是血漿會從血管或淋巴管滲出,囤積於皮下,造成水腫。然後,應該流走的老廢物質流不動,變成淤積狀態。下肢〈大腿∼腳〉的血液、淋巴液會通過大腿根部的專屬通道「股三角」進入下腹部。

股三角相當於下腹部與大腿的出入口。若骨盆歪斜,這個部分也會歪斜,血管和淋巴管就像被踩住的水管,循環受到阻礙。

可是,誰知道自己的骨盆有沒有歪掉?」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任何人都能在家確認骨盆有無歪斜。

診斷重點➡確認坐骨的高度。

方法➡將毛巾對摺三次,分別放在左右坐骨的下方。

右邊毛巾坐起來比較穩,表示右側髂骨向後傾。左邊毛巾坐起來比較穩,表示左側髂骨向後傾。知道自己哪邊坐起來比較穩後,經常將毛巾放在比較穩的那側坐,自然會減少骨盆的歪斜。這個方法特別推薦給在辦公室久坐不動的人,以及長時間開車的人。此外,晚上也請做一做後文介紹的微動體操,幫助體液循環變得順暢。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

更多良醫文章
「放屁」看出3個身體警訊:放屁時出現這個症狀,就可能是大腸癌前兆
早上一定吃5種水果!76歲老中醫養生秘方:每天做到這「4排」,徹底清除體內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