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引發器官病變主因

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約有高達五二九萬人罹患高血壓,而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但若未即時管理,很可能危及性命。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林彥宏提醒,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心衰竭、腎臟病、中風等併發症,這些共病危險性高,不僅心衰竭致死率高於癌症,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

高血壓無疑是影響我國民眾健康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台灣十八歲以上的成人中,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林彥宏理事長指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五十%,近年高血壓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

國健署表示,造成高血壓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且高血壓初期通常沒有特別感覺,需透過「定期測量」才能掌握自身血壓狀況。

然而,高血壓正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理事長比喻,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一時無感、久了就危及性命。例如:高血壓若未控制,可能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久而久之演變為心衰竭;另一方面,長期的體內高壓亦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硬化、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林彥宏理事長警告:「嚴重心衰竭五年死亡率超過五十%,比多數癌症還高;腎臟病常則列我國十大死因,可以說,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足見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管理心腎風險。」

壯年男心衰竭危命「五年前早有預兆」!血壓高度影響心腎功能,醫曝:共病共管成治療趨勢,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近年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亦以患者治療時應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林彥宏理事長說:「例如心衰竭治療藥物,就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到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具同時管理血壓、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數據指出,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蛋白尿、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亦可下降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