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S報告》不是脫鉤 除了政治還有一致命原因讓台商想離開中國

台商出走中國成為共識,出走的主要理由中,人工成本太高比政治因素還更讓台商想要撤離。(攝影/鄭國強)

美國智庫在對台灣企業進行名為「多元化而非脫鉤—台灣產業應對地緣戰略風險」(Diversifying,Not Decoupling Taiwanese Industry Responds to Geostrategic Risk)的廣泛調查後,發現儘管對在中國開展業務的風險的擔憂仍然很高,但台灣企業正在採取各種多元化戰略,而不是與中國脫鉤。然而,對於中美開戰的疑慮,和2022年相比已有所消退。

不是跟中國脫鉤,而是採取多元戰略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對610家台灣企業進行商業主軸正式調查,從經濟、成本效益的角度去解讀與調查,結果主要呈現多少比率台商想要從中國/台灣移出?考量的理由是什麼?移出多少產能或者業績?移往哪裡?哪個區域最後歡迎?ECFA、CPTPP哪個經貿協議架構重要? 

首先,隨著美中貿易戰等地緣政治因素,被問到是否應該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強烈認同、非常同意的比重,從2022年的33.1%下降到28.2%,認同、同意的比重是38.7%,這兩題相加56.9%,雖然較2022微幅下降,但也表示許多公司可能已經完成風險分散、撤出部分廠房的現象,在關於是否遷出中國問題的答案,得到了應證。不認同的比重一直維持在9%上下。

有5成7台商撤離中國的業務或產能

反應在行為上,2022 年調查中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正在考慮或實際上開始將部分業務、產能從兩地遷出的公司比例很高 中國(58.9%)和台灣(33.8%)。儘管中美緊張局勢有所緩和,對戰爭的擔憂也不再那麼危言聳聽,但2023年最新調查中的企業仍然表示,他們正在考慮或已經從中國(57.4%)和台灣(37.6%)遷出。

兩年下來,最大的轉變是從考慮到實際行動,實際從中國遷出的比重從上次調查25.7%這次跳升到34.3%,已經從台灣撤離比重則從13.0%增加到17.9%。因為已經化為行動,因此回答「考慮移出」的比重不是持平就是降低了。

台商出走中國比重超過57%,離開中國的台商中有50.9%到東南亞,有46.8%打算到台灣。(圖片來源/Diversifying,  Not Decoupling 報告)

台商從中國、台灣撤出,要轉往哪裡布局呢,這一題是複選題,回答移往東南亞和返鄉回台的比重差不多,都在50%上下,50.9%到東南亞,46.8%到台灣,東北亞22.2%,南亞和中亞31%,這個比率上次只有10.3%,再來是北美的7.4%和澳洲紐西來的9.7%。

五成台商往東協國家布局想去印度也有3成

回答要從台灣撤離的廠商中,48.9%到東協國家、31.4%選擇危機入市,要移動進入中國,移往東北亞日本或南韓的比重24.9%、南亞和中亞24.9%,是北美的9.2%和澳洲紐西來的9.6%。總結,台積電到亞利桑那州設廠,並未帶動整體台商趨勢,最主要移動的目的地仍維持在亞洲,移往中南亞如印度的比重增加。

至於要移動多少比重的業務呢,從中國移出的企業中,大約4成,39.4%受訪者要把4分之1到一半的業務出走。有三成受訪者要移出1成到4分之1的業務。

要從台灣撤離的企業中,有三成一受訪者要把4分之1到一半的業務從台灣出走,36.7%受訪者要移出1成到4分之1的業務。至於移出75%以上甚至全部移走的受訪者比率,不論從中國移出或者從台灣移出的樣本群中,都占7.9%,顯然這群企業最擔憂兩岸關係惡化。

人工成本太高讓台商最想離開中國

有趣的是,被問起為何要從中國撤出的最主要3個原因是什麼,擔憂發生戰爭只排到第4順位,最主要想要撤離的第一大理由是人工成本太高,超過33%受訪者把這項目排在第一順位。第二個考量供應鏈中斷的可能性(25.9%)、第三投資政策改變了(25.2%)、第四是兩岸開戰(24.1%)。

台商要離開中國的理由很多,人工成本高,共應鏈斷鏈和兩岸政治風險都在考量範圍內。(圖片來源/Diversifying,  Not Decoupling 報告)


這次也調查了台商對6大國際貿易組織ECFA、CPTPP的看法,隨著台商對中國的減碼氛圍,有關兩岸關係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仍然被視為最重要的協議,然而,這一觀點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僅略高於 21%。

另一方面,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也從26.3%下降到18.2%,RECP也下降,然而,CSIC報告未提及的是,這種結果意味著武漢肺炎、新冠肺炎以及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之後,全球供應鏈調整的實際情況,可能早已不符合當時這些架構設計的條件。

對加入CPTPP重要性降低,印太經濟架構崛起

例如,即便沒有CPTPP,台積電獲得日本政府大量補貼,到日本設廠,也帶動一些上下游台廠跟著去日本。台灣和歐洲也沒有貿易協定,歐盟政府大力補貼歐洲台積電,也帶動一波投資潮,使得框架貿易協定反應不及。

值得一提的是,數位經濟夥伴協議(DEPA)、台灣自己的新南向政策以及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的支持比重明顯上升,但比率不高。

如何保護台灣在科技上的優勢問題上,台商認為應增加研發支出佔37.9%,上次調查是35.4%,增加臺灣科技大學數量和大學及以上理工科技專業畢業生的數量,占比14.9%,比2022年調查增加一倍,對兩用(民用和軍用)技術進行嚴格的出口管制由21%降到13.9%。

台商認同對投資中國高科技產業設限制

臺灣應擴大對中國大陸高科技的貿易和投資限制嗎?同意的比重35.1%,非常同意的比重20.8%,二者合計55.9%。

今年受訪公司有610家,超過40%的受訪公司有20年以上的歷史,公司員工人數超過200人的有49%,其中公司員工人數超過1千人的公司佔21%,大約有120家公司。

從營運來看,有8成2的公司2023年是獲利的,有超過35%的公司,其來自中國的營收占比超過25%。就產業別來區分,製造業佔25%,等於超過150家的受訪公司來自製造業,17.7%來自技術服務業,銷售業12%,金融保險業占10%。航運業5.9%、娛樂業5.7%、營建業5.6%、餐旅服務4.6%。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半導體、綠能成雙引擎 製造業投資第二季終止連5季負成長翻紅
居台北大不易!台北單價百萬內預售住宅哪裡找? 這3區有機會
房市景氣恐變盤? 專家傳授不敗「竹子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