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5】 「家離收容所這麼近」:為何瑞士蓋收容所,居民沒有反對聲音?
導盲犬訓練師、指導員 Mojito主講,動保記者李娉婷整理
前言:現今全球動物收容所不斷爆滿,流浪動物問題儼然成為世界性問題,因此ISAR(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Animal Rights; 國際動物權組織)自1992年起,將每年八月第三個星期六訂為「國際流浪動物日」(International Homeless Animals Day)。
目前有超過50個國家參與這個節日,包含各國政府、動保組織、獸醫師及動物收容所,共同協力救援數百萬動物的生命。
「減少無家可歸的動物、減少痛苦、減少殺戮」。在這個有意義的日子,本系列將對比台灣與數個國家的流浪動物現況與政策施行結果,期作為解決台灣流浪動物問題的借鏡與反思。
「我不願因為我在國外,就放棄關心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旅居瑞士的導盲犬訓練師Mojito,由於心繫台灣流浪動物問題,除了製作「Mojito月曆」,將所得捐贈給動保單位已邁入第7年外,2013年時,在一次因緣際會下,Mojito受高雄市動保處之邀,帶領參觀瑞士巴塞爾收容所,自此埋下了協助改善公立收容所狀況的種子。
雖然她也曾問過自己,沒有流浪狗的國家,有什麼能讓流浪狗問題嚴重的台灣參考呢?但隨著新巴塞爾收容所即將完工,這個疑問漸漸有了解答。
給予動物應有的尊嚴及福利
瑞士在2005及2008年通過「新動物保護法案」,法律要求提供給動物的籠舍大小、活動空間都有所改變,舊巴塞爾收容所因此不合新的法律規範,需要重建。而Mojito在2013年參觀的巴塞爾收容所,其實只不過是在新所落成前暫時收容動物的「臨時收容所」罷了。
然而即便如此,巴塞爾收容所雖「臨時」,但卻不「隨便」,不但所有空間都符合瑞士新的動保法規範;其空間規劃的完善程度,甚至已能媲美五星級寵物旅館,令許多人大為驚嘆。
Mojito說,瑞士新動保法的宗旨非常簡單──「保護動物的尊嚴和福利」。對瑞士人來說,生命的品質非常重要,因此瑞士直到現在還是有安樂死制度,且多數民眾也並不反對;也因為重視生命品質,在瑞士繁殖犬隻,幼犬56日齡前不能跟母親分開;狗也必須要有「社交」的機會,不能將牠們完全隔離。
在這樣的民情之下,Mojito自稱為職業「走狗」,也就沒那麼難以理解了。瑞士的飼主普遍認為,讓犬隻待在家一整天是不對的,若自己沒有時間,也必須僱人幫忙遛狗;而在收容所中的犬隻,也被要求要有社交機會,這時候,就需要仰賴「散步志工」的幫忙。
五星級的收容所,也怕志工
巴塞爾收容所的志願項目中,有「清潔志工」、「(動物)社會化志工」、「活動志工」及「散步志工」等。但「散步志工」們依規定只能在收容區外等待工作人員將犬隻牽出,再各自帶開散步,結束後同樣由工作人員帶回收容區。
Mojito說,就算是規劃如此令人驚嘆的巴塞爾收容所,也會「怕」志工。因為每個人照顧動物的方式不同,且巴塞爾收容所同樣會收到志工對於他們的質疑,例如「要求」工作人員應該如何照顧動物等。所以散步志工不能進犬舍,只能在外等待工作人員將狗帶出來交付給他們遛狗。
此外,儘管只是散步,志工仍需受過訓練。先上過課學習如何正確遛狗後,才能得到一張「散步志工卡」,到收容所領狗散步時,必須「一手交卡、一手交狗」,待散步完回到收容所,再跟工作人員取回卡片。
除此之外,巴塞爾收容所包括散步時間都有固定時段,並非志工想來就來、想遛就遛。而這些規律,不管對收容所的管理或對動物而言,其實都更有正面影響。
進入家庭的準備
在巴塞爾收容所,每隻狗的居住空間一定會有狗床、棉被、玩具、水盆等,還有額外的「上廁所區域」,讓動物習慣生活在家庭環境,以及區分上廁所的區域,在日常的收容中就為進入家庭作準備,餵食時,也一定會等到狗坐下才放下食盆,養成好習慣。
對於犬舍的硬體設備,巴塞爾收容所持續的因應動物狀況調整,Mojito說,犬舍使用玻璃而非柵欄,是為了避免狗和民眾過多的接觸,讓牠們因此感到壓迫,而玻璃則能適當提供互動與隔離效果,此外,Mojito在2013年參訪時犬舍都是透明玻璃,三年多後再次參觀,其中一面卻做了霧化,也是為了讓動物有更多隱蔽的空間。
Mojito說,貓區同樣也是佈置成家庭樣貌,且分成前後兩區。後區視線較差、有許多床單,貓咪若是躲到後區,民眾可能就看不到了,Mojito表示,這也是為了給飼主心理準備,讓他們知道,當貓到了新的環境,極可能會先跑去躲起來,藏個十天都有可能,飼主要學著「不要勉強貓做不想做的事」。
用溝通化解疑慮,收容所也可以緊鄰住家
儘管設備再完善,巴塞爾臨時收容所現址僅是在工業區租用的權宜之計,新收容所才是將來會長久使用之地。不過,就算是原地重建,緊鄰住家的巴塞爾新收容所依然接收到了居民質疑的聲音。
在台灣,每當要新建收容所時,總是會遇到許多阻礙,幾乎可說是「走到哪,就被趕到哪」,即便是在瑞士,他們要建新收容所,其實也沒有比較容易。
瑞士人重視生活品質,巴塞爾收容所暫時搬到工業區之後,又要再搬回來,居民當然會有意見,首當其衝的,就是「噪音」及「衛生」問題。面對居民的質疑,巴塞爾收容所使用的方式很簡單,就是「不斷地溝通」。
Mojito表示,巴塞爾收容所花了3年時間和當地居民打交道──不斷地帶民眾參觀臨時收容所、邀請民眾參加活動、請媒體幫忙曝光、邀請政治家參訪等。更重要是,還要讓民眾看見新、舊收容所的差異,在鮮明的對比之下,重視動物生活品質的民眾,當然會覺得新收容所更好。
不過,瑞士民眾也不會因此讓自身權益受損。在持續的討論及調整後,雙方終於達成共識──新巴塞爾收容所的犬舍、貓舍移居地下室,且空間規劃仍符合法律規範;在週末的特定時段,收容所也不會進行清掃及帶狗外出散步,以免打擾居民休息日的安寧。
在種種努力之下,籌備了3年之後,新收容所開始興建時,居民已經沒有反對聲音了。
收容所民營,開源增加收入
瑞士多數的收容所都是民營,且不靠政府補助,巴塞爾收容所也不例外。Mojito表示,巴塞爾收容所靠著許多方法自闢財源,包含:犬貓訓練課程、寵物美容、寵物復健、寵物寄宿等。也因為有了這些服務,收容所自己的犬貓,隨時看起來都能保持良好狀態、工作人員對動物行為也非常了解。
雖然巴塞爾收容所有許多自闢財源的方法,不過,他們最大的收入來源其實是善心人士立遺囑捐給公益團體的「遺產」,營業項目只佔收入的30%。新收容落成後,巴塞爾收容所下一個階段目標,就是提高營業收入達到50%,好讓專業又愛動物的員工們也能夠調薪,得到應有的獎勵。
在巴塞爾收容所,沒有悲情。除了動物之外,也希望照顧牠們的人能過得更好。
讓訓練的種子開花結果
巴塞爾收容所值得台灣參考的,除了營運方式、志工配合方式之外,Mojito說,瑞士收容所的品質來自「民眾的教育」與「工作人員的訓練」,但以台灣現況而言,最缺少的也正是這兩大塊。
因為台灣流浪動物的收容數量龐大,當民眾參觀收容所、想要飼養動物時,工作人員往往也無法好好地去顧及動物與民眾是否真的「登對」,因此容易埋下動物遭到遺棄的可能性;另方面,民眾的飼養觀念與動物知識不足,亦無法好好管領動物,這些都是可能導致流浪動物不斷產生的原因之一。
Mojito說:「我們救不了每隻狗。」但這樣的真相與說法,在現今的台灣,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與接受呢?
想要打破惡性循環、想要解決問題,Mojito認為,不能只顧「搶救眼前的動物」,最重要的,還是必須建立起良好的「訓練制度」──
收容所的工作人員「懂得動物行為」,能好好為動物選擇適合牠們的家人;也能「教育民眾」正確知識,在前端即發揮阻止流浪動物產生之效;而這樣的工作人員,又必須能帶領志工,讓志工再吸引更多的志工,撒下教育的種子,等待開花結果。
延伸閱讀: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1】流浪動物何去何從?─零撲殺後的漫漫長路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2】失控的寵物繁殖─港台共同的最大隱憂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3】有效寵物管理,德國怎麼做?
【國際流浪動物日專題之4】借鏡保加利亞動保法,兼談台灣流浪動物問題的政策解方
「動物當代思潮」,跨域討論各項動物保護議題,並與國外經驗相互檢證反省,期使台灣「動物保護學」能持續成熟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