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為台灣10大癌症榜首,周百謙醫師提到,空汙牽涉範圍很廣,像是吸塵器就有不少討論,主要在於後方的出風口若沒有濾網,微小髒汙就會直接排出,反而成為隱形威脅。
【時報-台北電】衛福部去年所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自1982年起,癌症即位居10大死因之首,每年帶走4萬多人的性命,不僅嚴重影響病患及家庭的生活品質,也造成龐大的醫療人力負荷及費用支出。癌症治療所費不貲,為減低癌症醫療費用對家庭經濟的影響程度,壽險建議在保障規劃時,可善用癌症險預為因應。 宏泰人壽表示,癌症與遺傳、個人作息、飲食、環境、壓力息息相關,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癌症治療更為精準,治癒率也相對提高,然而有些治療方法非健保給付項目,所需費用龐大,除了平日備妥緊急基金支應之外,亦可及早投保癌症險做為家庭經濟的最後一道防線,萬一不幸罹病,保險就能減輕經濟面的壓力,讓病患更安心專注於治療。 癌症險通常可分為「一次給付型」與「療程型」。台灣人壽表示,建議規劃癌症險從兩方向分散風險:一是優先配置「一次給付型癌症險」,初期罹癌確診就能申請一次金理賠,補貼標靶藥物等無住院或手術的醫療支出,療程期間若收入中斷也能安心休養,可即時緩解無法工作、收入中斷的風險;二才是配置「療程型癌症險」,因應理賠治療過程中住院、手術的費用。 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22年公布的「癌友自費調查報告」,近75%病人都有自費治
【時報-台北電】隨著癌症治療走向精準化,甚至減少住院機率,過去的癌症險恐無法完全補足保障,因此近年壽險公司將癌症險「升級」,推出實支實付癌症險,或推出新型療法的癌症險。 富邦人壽表示,新式標靶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細胞療法等,不一定需要住院診療,而現行多數醫療險以住院為給付條件,造成病患醫療負擔。 為與時俱進,推出將癌症門診實支實付納入保障範圍的癌症險,解決實支實付住院醫療險「非住院診療」的保障缺口。 富邦人壽指出,癌症實支實付保單,不同於市售癌症險的定額給付,對癌症住院及門診醫療提供高額實支實付,涵括「超過全民健康保險給付之癌症門診及急診醫療費用」,解決「不住院診療」的癌症醫療需求及「住院必要性」的理賠爭議。 國泰人壽則是推出癌後豐富型療法防癌險。國泰人壽癌後豐富型療法防癌險,給付初次罹癌一次保險金,也提供「癌後新型療法」給付,補償高額自費療法費用,也是目前業界唯一納入「硼中子捕獲治療(簡稱BNCT)」,相較於傳統治療方式,可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的副作用、提升療效。(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戴瑞瑤/台北報導)
【時報-台北電】癌症已連續超過40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其中25至44歲的死亡人口亦以癌症為死因之首,據壽險公司觀察,若罹癌後,花費至少要上百萬元,醫療費用驚人。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癌症治療方式逐漸走向精準治療與免住院模式,但醫療費用也直線上升。富邦人壽表示,以2023年國人癌症好發率前三名的大腸癌、肺癌及乳癌為例,如採用新式標靶藥物治療,每年恐花費50~200萬元不等,新式放射治療如質子、重粒子治療也要60~140萬元,免疫療法更高達200~400萬元。 據台灣癌症基金會「2023台灣癌症家庭照護負擔大調查」顯示,癌友自費醫療比率達64%,約66%自費藥物負擔在30萬元以上、甚至有約25%超過百萬,對大多數民眾來說,自費醫療項目往往造成影響家庭經濟狀況的來源之一。 國泰人壽也引用癌症希望基金會「2022年癌友自費調查報告」,報告中顯示,癌症治療費用對患者造成的負擔差異極大,大約47%的零期至第二期癌症患者治療自費金額在20萬元以下,以手術和化療為主。 但第三期至第四期癌症患者中約有25%所需支付的自費金額高達100萬元以上,主要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53%)與免疫細胞療法(13%)
疾管署示警流感疫情將進入流行,不過在新冠過後國內民眾逐漸拿下口罩,卻也給了流感病毒可趁之機,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在臉書發文分享自身經歷,...
83歲的陳爺爺罹患糖尿病多年,某天洗澡時感覺右側胸部皮膚又紅又癢,隔天發現大片皮疹從右前胸蔓延到後背,還起了水泡。塗抹治療濕疹藥膏仍不見好轉,只要抬起右手拉扯到患部就會感到劇烈疼痛,經醫師診斷是感染帶狀疱疹惹的禍。
[Newtalk新聞] 今年因新冠疫情警報解除,口罩使用減少,流感大流行風險顯著上升。臺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提醒,如果沒有禁忌症,應盡速接種流感疫苗,以減少重症及死亡風險。 施景中分享近期病例,一名孕婦因胎動減少且發燒住院,隔日提前剖腹產,母嬰均安。事後確診為A型流感,但由於已接種疫苗,病情輕微。他也回憶曾有高齡產婦因未接種流感疫苗,在懷孕中期感染流感而痛失胎兒,強調疫苗的重要性。 根據疾管署數據,截至12月2日,本流感季已累計286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近六成,並累積52例死亡病例,所有死亡病例均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確定病例及死亡數均為近10年同期最高。 疾管署警告,流感疫情預計在12月中旬進入高峰,特別是在12月底至次年3月間達到最高點。防疫醫師林詠青呼籲,高風險族群如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應儘速完成流感及新冠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 專家提醒,流感每年在全球造成大量死亡,美國平均年病故人數約2.4萬人,台灣亦有1000至2000人罹難。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防護措施之一,民眾應提高警覺,主動防範流感來襲。查看原文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中共統戰網
疾管署2日示警,流感疫情預計在12月中旬進入流行。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分享,曾有位高齡產婦,辛苦許久才試管成功,卻因不願打流感疫苗,在懷孕中期感染流感,失去肚子裡的寶寶。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上週冷氣團報到,國內流感疫情也有略升的情形。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於12月3日疾管署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上週國內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約有71,400餘人次,近2週都可以看到國內類流感就診人次有略微上升的情形。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進入流感流行期,但是今(2024)年流感季的流感重症以及死亡個案都是近十年來同期新高,呼籲還未接種疫苗的民眾,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應盡早接種疫苗以減少重症及死亡的風險。 上週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 染H1N1後併發呼吸衰竭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上週國內新增11例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其中有一位較年輕的重症死亡個案,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這名個案為北部30多歲男性,本身有氣胸、慢性肺部疾病,沒有接種過本季流感疫苗,在10月上旬開始有發燒、咳嗽有痰、呼吸困難等症狀,前往醫院就醫後,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已有異常狀況,且流感快篩為A型流感陽性,經檢驗確認感染H1N1。 後續這名個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由於臨床研判他有急性呼吸衰竭的情形,因此收至加護病房繼續治療。但林詠青醫師提到,在住院過程中個案的肺炎狀況一直沒有好轉持
巴金森氏症很難預防,雖然治療藥物有成效,但用藥之後仍會有瓶頸。最近的研究發現,蘋果派裡面常添加的香料「肉桂」,有助於延緩巴金森氏症惡化,而且肉桂沒毒性,能為患者帶來治療新曙光。 繼之前有研究指出,喝咖啡有助降低巴金森氏症發生,美國羅許大學醫學中心的動物實驗發現,包括蘋果派、咖啡等食物常加的香料肉桂,有助於患巴金森氏症的老鼠延緩病情,或是減輕病況。 研究人員指出,肉桂經肝臟代謝後會轉化成苯甲酸鈉,醫學界已經發現,巴金森氏症患者大腦中的「帕金蛋白(Parkin)」、「DJ-1蛋白」會逐漸減少,這次研究顯示,巴金森氏症病鼠食用肉桂粉後,肉桂經新陳代謝轉化為本苯甲酸鈉,苯甲酸鈉會進入大腦,阻止「帕金蛋白」、「DJ-1蛋白」流失、保護神經元,並讓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恢復正常,進而改善巴金森氏症病鼠運動功能。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4種走路方式」是失智前兆!醫曝:確診前10年就有信號 一直拖著走注意 ·不只記憶差!醫提「幾乎失智症患者都有的10個跡象」 走路跌倒別以為只是老化
曾任台中縣大里市長的前立委簡肇棟,今天中午驚傳因食道癌病逝,享壽70歲。他的太太、也就是台中市議員張芬郁隨即發文表示,「簡醫師在今天清晨離開了我們完成他在世上70載精彩的旅程,等一切就緒我們會通知大家
聽力是和外界溝通的重要媒介,對於嬰幼兒學習口語、老年人延緩失智都有顯著影響。醫師提醒,不論年齡層、單耳或雙耳聽力損失,都要盡早診斷及治療,如果聽損大於70分貝,光靠助聽器已經不夠,需考慮植入「人工耳蝸」,也就是俗稱的電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