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日表示,為消除結核及愛滋等慢性傳染病,提升民眾之疾病照護品質,今起將啟動「全民健康保險慢性傳染病照護品質計畫」,該計劃共投入2億元經費 ,包括提升治療品質、加強防治等3大項目。 「全民健康保險慢性傳染病照護品質計畫」於今(2023)年6月1日經健保署公告正式啟動,目標為增進結核病(TB)、潛伏結核感染(LTBI)及愛滋感染(HIV)等慢性傳染病之醫療照護品質。 疾管署表示,感謝衛福部、健保署、健保會及各界代表支持整合公共衛生與健保醫療資源,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疾病管理照護模式,提升疾病治療成效,同時達疾病防治與降低醫療負擔之目的。計畫包括三個主要內容,分別為「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品質支付服務計畫」、「長照機構加強型結核病防治計畫」及「愛滋照護管理品質支付計畫」,共投入全年度2億元經費,以112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醫院及西醫基層總額之專款預算支應。 疾管署說明,結核病是台灣最重要的傳染疾病之一,平均每80分鐘就有1人確診結核病,為達2035年消除結核目標,LTBI治療為全球重點防治策略,除降低感染者未來結核病發病的可能性,亦能減少
冰冰姐沒想到使用模仿天王郭子乾代言的「股關捷速效配方」,一個療程後,骨密0.2恢復正常值,骨質強健,且軟骨組織增生,舒緩疼痛健步如飛。
全台約有20至30萬癲癇患者,其中3成透過藥物難以控制,稱之為「頑固型癲癇」,以往必須進行危險性高、傷口大的開顱式手術治療,台北榮總2021年引進價值6千萬的機器人輔助手術機器,透過微創手術讓傷口更小、恢復時間縮短,到目前為止幫助108名病患恢復正常生活,年紀最小只有3歲。
台灣進入新冠肺炎第4波疫情大流行,除了未曾感染過的「天選之人」在這一波難逃染疫外,身邊不少民眾也都出現2次、甚至3次以上確診情形,對此疾管署表示,新冠變異株XBB的特性,就是容易重複感染,此波疫情的再感染率為15~20%。不過再感染新冠的風險因子有哪些?以下專家解答。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研究副院長蘇冠賓榮獲第21屆「有庠科技獎」,生技醫藥得主。有庠基金會為少數國科會核可的民間科技基金會,為紀念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及貢獻,自2002年起,每年定期舉辦「有庠科技獎」,除透過獎勵表彰台灣科技的卓越人才外,亦希望更多科研人才與社會資源能投入於重要科技領域。蘇冠賓副院長,身兼中國醫藥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身心介面研究中心 (MBI-Lab)主持人,更是國際知名的營養精神醫學先驅,致力從事腦醫學轉譯研究,結合臨床及基礎實驗,發展憂鬱症的不飽和脂肪酸及經顱磁刺激之創新療法,亦透過舉辦每年的身心介面國際研討會,建構國際交流平台,促成國內外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進而提升我國研究水準。多年來,蘇冠賓副院長以嚴謹的態度,持續帶領研究團隊探索營養精神醫學領域,對於改善憂鬱症的治療,以及探索憂鬱症病因的研究不遺餘力。基於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治療理念,他著手在安南醫院創建台灣第一個憂鬱症中心,引進美國哈佛大學麻州綜合醫院憂鬱症的整合醫療模式,結合實證醫學與科技發展,從身心疾病的預防、早期篩檢至促進身心靈的健康,全方位推動21世紀的大腦保健。近三年COVID-19疫情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一旦嚴重發作,腦中風風險高達22倍。台中一名43歲的吳小姐,罹患紅斑性狼瘡,因為工作忙碌,又沒有依照醫師囑咐按時用藥,半年內多次發作,甚至還一度缺血性腦中風,緊急送醫。幸好及時治療,恢復健康。
綜合《極目新聞》等大陸媒體報導,鄭姓男子本身是安徽人,在江蘇無錫打工。日前因女兒被確診白血病,鄭男與妻子在醫院照顧女兒,但本月26日,鄭男出現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病徵,於是到蘇州星塘醫院求診。但鄭男預約了內科專家看診,但他發現負責看診的女醫生,從他還沒踏進診間...
隨著口罩解封,部分民眾也開始產生容貌焦慮,對外在美觀越加重視,其中「牙齒整齊度」受到不少人關注。30多歲的女性小華在聚餐時,突然被朋友看出並告知「妳下巴好像歪歪的」,就醫後才發現,因牙齒有咬合不正問題而導致。牙醫師提醒,咬合不正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造成蛀牙、呼吸、吞嚥等健康問題,可透過牙齒矯正來改善。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養寵物的家庭快比養孩子的還多,如果沒有寄生蟲防範觀念,小心飼主與毛小孩都身陷傳染病危機!國內門診觀察發現,被跳蚤叮咬求診治療的個案相當多,不僅毛小孩需要擔心跳蚤吸血,體溫高的小朋友、孕婦也都是跳蚤喜愛的體質之一,尤其是小朋友的皮膚敏感又脆弱,萬一控制不住頻頻亂抓,嚴重有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台灣社會人口結構與生活型態大...
不少人都認為少吃多動,或者少吃紅肉、加工肉類,且多吃蔬果,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更加長壽,不過1項最新研究打破了這個說法,研究人員發現,饑餓感可延長果蠅的壽命,果蠅在長期飢餓後,似乎會重新設定它所需的蛋白質量,並減緩其老化速度。換言之,不是只有均衡飲食、少吃多動可長壽,僅僅是讓人感受到飢餓感,就能延緩老化速度。 飢餓能活得更久嗎? 國外大學用果蠅分2組進行實驗 王介立醫師分享了1篇於5月11日刊登在《科學》(Science)的密西根大學最新研究「飢餓感有助延長果蠅的壽命」,得到許多人的關注,該研究指出,透過讓果蠅大腦熟悉飢餓狀態,之後牠便會吃得更多,也活得更久。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分別用了2種不同的方法,來誘發果蠅產生飢餓感。第1種是限制果蠅飲食中的「支鏈胺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簡稱BCAA)的攝取量,尤其是異白胺酸(Isoleucine),並讓果蠅自由地食用酵母或含糖食物。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高支鏈胺基酸組,低支鏈胺基酸組的果蠅偏愛吃酵母,而這是用來衡量飢餓感的指標,當果蠅一輩子吃低BCAA飲食時,壽命明顯較長。第2種方法則是採用特殊技術
步入夏季,氣溫炎熱,西瓜成為最受歡迎的當季水果,但台語俚語「暗頭仔吃西瓜,半暝仔反症!」,警告民眾不要在晚上吃西瓜,這是真的嗎?中醫師陳潮宗表示,西瓜屬於涼性食物,腸胃功能較差的人確實不宜在晚間吃瓜,建議餐後立即食用,幫助消化,補充水分。 適量食用西瓜可消水腫 這類人應減少食用 國外研究發現,西瓜含有「瓜氨酸」,可以使血管放鬆、充血,具有壯陽、降血壓等效果。此外,西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鉀可利尿,促進水分排除,改善排尿不順、尿道炎及水腫等。從營養學觀點來看,西瓜含有大量水分,以及豐富維他命C,清涼解渴,不過,糖尿病患及腎功能不全者均不宜多吃,一旦攝取過多糖份,恐影響血糖控制,以及增加腎臟代謝的負擔。 吃西瓜吃太多恐腹瀉 西瓜功效中醫這樣看 至於傳統中醫如何看待西瓜?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西瓜、甜瓜,皆屬生冷,世俗以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取其一時之快,不知其傷脾助濕之害也。」,認為,吃西瓜不能貪快、貪多。陳潮宗表示,西瓜的果實性味甘、寒、無毒,具有有清暑、瀉火、泄熱、收澀汗液等作用,夏季食用,清涼解渴,效果類似中醫名藥「白虎湯」,所以被比喻為「天然的白虎湯」。但因西瓜過於甘寒,如果
一聽到生產時要剪會陰就恐懼!而且不必要的會陰切開恐會增加傷口裂開與感染風險。台灣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簡稱生動盟)最新調查「祝您好生:台灣女人生產經驗大調查」顯示,醫院的會陰切開施行率達73.4%,遠高於先進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10%合理比例,呼籲衛福部儘速與孕產醫學團體提供「不剪會陰的接生方式」研習課程,並且重用助產師。 美國與加拿大 僅5-6%產婦剪會陰 世界衛生組織於1996年建議,合理的會陰切開率約為10%。全球近年來的會陰切開術率也普遍下降,例如加拿大的自然陰道分娩,會陰切開術從2004年的13.5%降至 2017年6.5%,美國亦於2020年降低至5.2%。反觀台灣醫院和診所的會陰切開術施行率分別為73.4%、61.5%,顯示非常需要改革。生動盟理事長徐書慧表示:「我們有超高的會陰切開術(比例)」,這個數據值得大眾重新思考,一個女人成為媽媽前為何需要被劃一刀,甚至為何在女人身上劃一刀是如此理所當然。會陰切開術在過去曾被用來促進產程而執行,但是近年來實證研究已明確指出,不必要的會陰切開反而會增加傷口裂開與感染風險。 助產界與部分醫界四大措施避免會陰撕裂傷 1、產前會陰
臺北榮總神經外科李政家醫師表示,全國約有20至30萬位癲癇患者,其中高達3成是屬於使用二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其發作,或是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亦稱藥物難治型癲癇)。逾6成的癲癇患者在學齡前就出現第一次發作,年紀較小就發作的患者屬於頑固型癲癇的比例偏高,無預...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並非死於糖尿病,而是心血管疾病。全國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42萬,許多糖友合併心血管疾病及腎病變等共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糖尿病衛教學會、台灣阿斯特捷利康5月31日簽署「2025糖尿病精準衛教計畫」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醫療團隊、衛教體系,提高病友對疾病認知,降低糖友共病風險。 糖尿病患罹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 為普通人2倍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表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為一般人2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比一般人多出3倍,心血管疾病更躍升近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至於腎臟病變,也不容小覷、每3位糖友就有1人衍生慢性腎臟病問題。如果能夠提早預防共病,就可以減少整體病程花費,讓糖友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國衛院長司徒惠康表示,精準醫療已經用於疾病治療,前期預防衛教也應該講求個人化、精準化,為此,國衛院正研發一款糖尿病共病預測平台,運用大數據分析,推估糖友各項共病的風險,進而提供精準醫療照護模式。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分析病人血糖、血壓等基本資料,就可預估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視網膜病變等風險,提早預防及治療,就可節省糖尿病相關的
民視新聞/喬祖豫、林賢明 台中報導一位43歲吳姓熟女上班族平日沒有「三高」的問題,去年2月至今竟然中風3次!原來吳小姐罹患「紅斑性狼瘡」,醫師指出,當患者發病時,自體免疫系統不只會攻擊患者的身體皮膚跟臟器,腦中風的風險更是正常人的8倍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現代人健康意識抬頭,近年來也掀起了一股植物奶取代牛奶的潮流。不過,除了燕麥奶以外,還有哪些飲品也是植物奶呢?余朱青營養師表示,國人常喝的豆漿、米漿其實也算是植物奶的一種,另外還有杏仁奶、豌豆奶、椰奶等。 不過,植物奶可以完全取代牛奶嗎?市面上有這麼多種植物奶飲品,民眾又該怎麼選擇呢?余朱青營養師一一說明。 植物奶熱量、脂肪低 膳食纖維多又減碳 植物奶大部分是由堅果、穀物等,加上水一起製作而成。余朱青營養師指出,大部分的植物奶熱量、脂肪含量比牛奶低,膳食纖維則比牛奶多,容易產生飽足感,因此適合正在進行熱量控制的朋友,此外,植物奶也造福了有乳糖不耐症或是對牛奶過敏的民眾。 而這幾年,全球暖化影響下,環保意識抬頭,許多人希望透過「減碳飲食」來愛護地球,為了降低畜牧業排碳量,許多人會選擇吃素、引用植物奶等,而這也成了推動植物奶風潮的原因之一。 植物奶不只有燕麥奶 了解5種常見植物奶! 除了民眾普遍知道的燕麥奶以外,其實杏仁奶、豆漿、米漿等都是植物奶。余朱青營養師整理出5種常見的植物奶,民眾可依自己的喜好、需求選擇不同的植物奶飲品。 燕麥奶 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屬於
一名50歲男子因工作需要整天看電腦、手機的關係,眼睛都會較為乾澀,因此平時都會有點人工淚液的習慣,不過,因最日開始發覺乾澀的狀況益發嚴重,人工淚水頻繁使用下,乾澀症狀不但沒有緩解,眼睛還越來越紅、畏光、甚而越來越痛,因此前往醫院門診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