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指其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但是,他們並沒有找到這種武器,美軍在2011年撤出該國,但是直到現在仍然能感受到該次入侵的代價。 死亡的人數估計以十萬計,而美軍撤離也導致所謂伊斯蘭國恐怖組織的冒起,給全球安全帶來後果。 最近,在涵蓋更廣泛年齡層的一個皮尤調查中,美國在歐洲人眼中的形象要稍為正面一些。這是在拜登當選總統之後有所提升,後者積極強調在對外政策方面的伙伴與聯盟關係。 這個涵蓋18個國家的皮尤調查顯示,人們對美國的觀感比對中國要更正面一些。
記者邱筠媜/台北報導 立法院長游錫堃今(23)日接受《暐瀚撞新聞》節目專訪,談到近期美中台關係及台灣在國際上的定位。主持人黃暐瀚詢問,若現在台美關係為史上最好,台美為
(中央社台北25日電)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秦剛今天在北京集體會見來訪的美國友好團體和工商界人士。他說,中國現在對美國工商界有「三重利好」,但令人遺憾的是,目前中美關係依舊「春寒料峭」。
[NOWnews今日新聞]總統蔡英文將出訪我中美洲友邦國家並過境美國,台灣國際戰略學會今(25)日召開記者會聚焦台海關係變化。對此,國民黨國際部主任、淡大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認為,蔡英文訪美...
前總統馬英九將在3月27日至4月7日訪問大陸,將是中華民國自1949年遷台後,首位踏上大陸的前元首,為避免此行被模糊焦點,並降低台中美三邊錯綜複雜的政治效應,將不會進行「馬習二會」,重點定調在祭祖跟學生交流。
若是閱讀了美國年輕學者Chris Miller的《Chip War》(中譯本《晶片戰爭》)中描述的半導體歷史,就會了解做為一項微電子產品,晶片,其實一誕生就與國防概念結下了不解之緣。
...還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正考慮將供應鏈轉移到中國境外。蘋果通過在中國生產大量iPhone,已成為全球最賺錢的公司之一,但它現在越來越多地在印度等國生產。 然而,上海的恆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這對解決中美緊張關係的影響有限。 「即使美國成功地建立了一條替代供應鏈,這條替代供應鏈仍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國。」她說。 Dan Wang 王丹認為,即使西方公司將供應鏈從中國轉移出去,它們仍無法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王丹解釋說,其他...
台海局勢可維持和平現狀?台灣能避免成為中美對峙下的受害者?每一個答案在「逆全球化」的現在,都是艱難的選擇。為此,「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特地邀請美國在臺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訪台,於3月20日舉辦論壇同時發表演說。卜睿哲距離上次造訪台灣已相隔三年半,是間隔最久的一次,感嘆並
前總統馬英九突傳將於3月27日至4月7日前往大陸湖南湘潭祭祖、南京中山陵謁陵,此行他也將率領30位青年學生,與大陸大學生進行交流,由於此行以祭祖、交流為主,同時在不引起中美對立更激化下,此行並未有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安排。但是馬英九此行的政治考量仍令人好奇,專家指有這些關鍵考量。台灣重量級政治人
(路透河內17日電)根據主辦單位,太空探索科技公司、Netflix和波音公司下週將加入前往越南的「史上規模最大」美國企業考察團,討論在這個蓬勃發展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商機。
中國人大會議13日閉幕,史無前例連任三屆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要把中共解放軍打造成鋼鐵長城;對台灣問題,習近平重申一個中國原則跟九二共識,堅決要完成統一大業。不過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則是對台灣溫情喊
中國大陸國務院新總理李強今(13)日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首場總理記者會,談到近期緊張、也備受國際矚目的「中美關係」時,他表示美國國內近年有人炒作中美兩國「脫鉤」論調,事實上中方統計,2022年中美貿易額已高達近76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因此中美實則是「從對方發展中受益」,「中美合作大有可為,打壓誰都沒好處。」
...美國政府近年陸續通過有利於台灣的法案,從當年的「一法、三公報」,現在已是「五法、六保證、三公報」,美方過去強調的「一中政策」,如今有了完全不同的內涵,成為「新一中政策」,民主國家依法行政,美國官員可以勇敢說出來。 台美關係谷底翻身 漸入佳境 台灣高層官員陸續出訪美國,目前也傳出蔡英文總統預計於4月訪美,今年率先在1月底旋風式訪美的立法院長游錫堃,13日接受央廣節目「為人民服務-楊憲宏時間」的專訪。他提到,台美斷交後,即便中共後來有學到台灣當年的外交...
大陸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13日在人大會議閉幕後,率領四位副總理,第一次召開中外媒體記者會。在對台問題上重申一中和九二共識,罕見沒提到台獨。而在中美關係上,李強表示,不知道到底多少人能從炒作中美脫鉤真正受益,中美合作大有可為。
...都拉斯關係再度遇到危機,宏國總統秀瑪菈.卡蕬楚(Xiomara Castro)在推特發文表示,她已指示外長處理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事宜。在總統蔡英文4月將出訪中南美洲友邦,並規劃過境美國紐約、洛杉磯之際,我國中美洲友邦宏都拉斯的外交變臉秀,無疑地讓我們的外交處境更為雪上加霜,但更讓人關心的是中美之間的互相鬥爭,走向檯面化,這對於呈現混亂狀態的國際局勢當然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宏都拉斯對我友邦態度反覆已是常態,卡蕬楚昔日於總統...
面對宏都拉斯表明要與中國發展官方關係,我國在中美洲的另2個友邦瓜地馬拉和貝里斯15日分別發布聲明,重申對我國的支持,維持雙方邦誼。...
...阻止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的計畫,讓宏都拉斯還有回心轉意的空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今 ( 20 ) 日怒批美國,「美國自己 40 多年前就在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同中國建交,有什麼資格來剝奪阻撓其他國家同中國建交、發展關係的權利?」呼籲美國停止干涉有關國家主權事務。 汪文斌表示,世界上 181 個國家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同中國建交的事實充分證明,同中國建交是順應歷史發展大勢和時代進步潮流的正確選擇。中方歡迎宏都拉斯政府關於發展雙邊關係的積極表態...
中美對立加劇下,台海和平愈來愈不可得?為此,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特邀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訪台,於3月20日舉辦論壇,針對美中台三方關係發表演講,並和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進行交流。卜睿哲當場坦承,台海戰爭萬一發生,他認同蘇起所稱,美國馳援也要花數週。台灣不會從中美關係惡化中受惠。3月20日
隨著中國大陸與美國政府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中國大陸在拉丁美洲的布局已見成效。宏都拉斯宣布將與中國大陸發展官方關係,台、宏邦交生變,這是中國大陸在拉美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強的最新跡象。
針對中美洲邦交國宏都拉斯總統卡蕬楚稱要與中國發展官方關係,我國外交部常務次長俞大㵢15日召見宏都拉斯駐台大使布羅德表達嚴正關切。...
...日本、美國等四方角度,以未來事件簿為基礎,分析國內外情勢,26日先推台灣篇。 美國的一中政策決定台美關係框架,台灣則有經濟實力做為應對美國的籌碼,這是台美關係基本格局。自川普至拜登,美中關係有波瀾,台灣像是太平洋浪濤裡隨波上下起落的船,但終究沒翻覆,因為中美台任一方都沒有逾越框架,基本格局仍在。 中美共構一中政策 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國大陸的一中原則有所差異,但一中政策不是美國單方的主觀想定,而是企圖建交中國大陸時與北京互動下的產物, 美國...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於2016年斷交,近幾年兩國關係緊張、衝突不斷。然而,根據《BBC》報導,兩國官員在中國的斡旋下,...
(中央社台北24日電)美國「紐約時報」今天報導,中國學者胡偉表示,美國總是試圖遏制中國的說法不正確,甚至中國一無所有的時候美國從不吝伸援手,而如今兩國關係惡化誰造成的?「我認為責任不在美國」。
讀大學不但學雜費全免,每月還有最高2萬4千元的零用金,這是由國防部授證,全國唯一的民間軍事學校「南亞ROTC專業大學」,在3月25日成立5週年之際,儘管有烏俄大戰和中美關係等等不利因素,但國人不但沒有膽怯,更有年輕學子自願放棄美國國籍,投身ROTC儲備軍官行列,甚至已經讀完四年大學進入部隊服役的軍官,不但讀書期間省下上百萬元的學費,任官後每月月薪超過伍萬元,讓年輕軍官剛畢業,就有能力...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中國供應鏈太過強韌,美國難擺脫!儘管全球面對中美貿易戰、美國抵制中國科技業等狀況,但2022年中美兩國貿易額仍近7千億美元,創下新高。學者指出,美國就算試著將供應鏈遷移往其他國家,但這些國家的零組件還是由中國提供,仍難以擺脫中國的依賴。 ##兩國貿易額創新高 《[BBC](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65034881)》報導,中美貿易戰自從前總統川普打響第一槍後,至今沒見止息的跡象。中國美國商會會長哈特表示,美國企業對中國業務的態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天將赴莫斯科與俄國總統普丁會面,行前雙方互相在對方官媒上投書,吹捧中俄關係良好、將開啟新時代的合作。近年來,隨著中國崛起、俄國自尋制裁,中俄的主從地位早已互換,而兩國是否真的如此相
美國與中國這場龍爭虎鬥的戰情正在升高,台灣深度捲入,台海逐漸滑向戰爭險境。在此關鍵時刻,前總統馬英九宣布將訪問大陸,如同響起一聲春雷,為兩岸和平添增有利因子。美中爭霸已經不是單純的兩強競爭,也不再有戰略模糊的空間,彼此都不再對於對方心存和好幻想,甚至正在滑向兵戎交火的邊緣。台灣正是最可能觸發戰爭的引爆點。
民視新聞/綜合報導總統蔡英文將在下周三出訪中美友邦,期間過境美國紐約、洛杉磯,重頭戲就是和眾議院議長麥卡錫碰面,而且不只麥卡錫,現在還有曾訪台的眾議員證實也會一同參加,「不擔心北京報復,因為對的事就必須做!」在美台僑更發動請願,希望邀蔡總統到華府訪問。
(中央社台北23日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連任後外交動作不斷,促成沙烏地、伊朗復交,高調訪問俄羅斯及可能奪走台灣邦交國宏都拉斯。有分析稱,習近平誤判「東升西降」而頻頻向美國示威,中美對抗已難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