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王子在回憶錄《備用》(Spare)中這短短幾句,就流露著英國王室哈利王子對威廉王子,以及其父親查理三世的一些不滿與失望。其中,關於梅根的段落,也是(如果哈利說的是真的話)王室成員不喜歡哈利妻子的一個例子。而查爾斯三世對著戴安娜說的這句話,人說這是哈利王子回憶錄書名《備用》的由來。
英國的許多行業約在疫情開始前,就已經因為薪水及退休金議題,開始醞釀一波又一波的罷工。從 2022 年開始的嚴重通貨膨脹,更將這股罷工潮推向另一個高峰,從火車、英國醫療系統(NHS)、郵政等與民生相關的產業,也紛紛加入罷工的行列。
在離台灣遙遠的紐約 Greenpoint 社區中,有一家名為 Yoseka(下稱由申甲)的店,是由台灣移民和第二代台裔美籍夫妻一同經營的文具店。在由申甲的社群媒體上,筆者發現它們是 1981 年在台灣創立的文具店,因此對這間遠從台灣來紐約開分店的精緻文具店,產生很多好奇。
相信你大概也有這種經驗:上網開帳號,密碼規定一定要 16 碼,還要混合數字、符號和大小寫⋯⋯然後你罵:「煩死了,搞那麼複雜幹嘛?我都不在乎了,你那麼在乎幹嘛?其他網站就沒有這麼囉嗦。」──這是因為你不知道 8 碼和 16 碼在安全上的差別有多大,你也不知道駭客可以從這個你不在乎的網站, 一路破解到一個你在乎的網站。
今年農曆新年,我到蒙特利公園(Monterey Park)參加疫情前萬人響應,疫情後又重新開張的園遊會。蒙特利公園多年來一直都是在美亞裔的大本營,這區有高達 65% 都是黃皮膚黑頭髮,許多人都和我們一樣會定期去園遊會打牙祭,豐富的餐點從燒餅、油條飯糰到蘿蔔糕都隨你挑。
換日線影音節目「未來人才進行式」第四集,邀請 Google 台灣人資長呂亞樵(Vanessa Lu)分享:如何成為國際職場都想爭取的頂尖人才。礙於影片篇幅,精彩內容無法盡錄,因此我們特別從近 3 小時的訪談中,節錄部分精華與讀者分享。
去年農曆新年,與過去那些與同在異鄉的華人齊聚的小年夜不盡相同。今年少了火鍋和餃子與鬧哄哄地華語經典 K 歌時間,但多了與我那來自加州的室友對於中式菜餚與農曆新年的印象與回憶。捧著一大袋外帶的熊貓快餐,室友興奮的分享童年時期家人一同享用 Panda Express 的時光與每位家庭成員最喜歡的菜色。
雖然土耳其的華人遠少於其它國家,每年一、二月之際也沒有所謂的「年味」,但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在我們印象中距離遙遠而神秘陌生的西亞國度,在過起他們的宗教節日時,竟也有好幾處與我們的農曆新年相似;甚至,我們比想像中的,還要更「近」!
農曆年,許多異鄉遊子歡欣鼓舞地返鄉,和家人團聚過節。但對另一群人來說,回家,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照理說,過年是好事,應該要高高興興的。但 2017 年,當時我的心情卻有些沉重。當年威尼斯的冬季氣溫很低,但仍擋不住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的遊興。一個來自非洲甘比亞的難民,不明原因地跳入冰冷的運河裏,在近百人圍觀、攝影的情況下,沒入水中。過程中,一艘載滿人的交通船經過,拋下幾個救生圈,但他絲毫沒有求生的意志。
在海外迎接農曆新年,少了些熱鬧、多了些鄉愁,特別能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去年經歷了全球動盪、出其不意的一年,無論是在台灣或海外,這世界的些許變動,我們都難置身事外,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這難以預測的時代,格外需要沉澱內心、明確自己的方向。因此寫下給英國的自己「今年的功課」,也分享給初在海外流浪的人
這些迷信,在我動筆之前,根本聽都沒聽過,都是搜尋後,才知道他們的存在。其中,有些聽起來挺荒唐的迷信,我原先以為只是網路謠言,問過幾個菲律賓人後,才知道他們都確實有在執行;所以,以下這 7 個菲律賓的新年迷信,各個都是童叟無欺,如假包換。
大家好!我是在台灣創業經營數位行銷公司 applemint 的代表佐藤(Leo Sato)。大家是怎麼度過新年的呢?我來台灣已經將近 6 年了,也經歷了很多次的新年。在本次專欄裡,我想談談我每年在台灣過年感受到的「台灣人的金錢觀」,以及日本不為人知的一面。
到了農曆春節假期,許多朋友一定也開始思考人生前途,到底要不要跳槽呢?換個環境會不會有更好發展,也或許有些人是因為對於目前公司有許多不滿,想離開又不知道該怎麼辦。對於換工作這件事,每個年代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想法。老一輩的人許多一生都在一家公司,年輕人卻有許多做不到一年就換工作。我們的鄰居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因為世代差異,越來越多年輕人已經不認同那種一生都忠於組織的舊有組織模式。
每逢佳節倍思親。5 年來,留學期間的農曆新年,總會和一群因相似文化背景牽在一起,卻每年只有在這時候聚會的華人同學圍爐、閒聊幾句每家人過年的傳統,最後再抽個紅包沾沾喜氣,而每年紅包袋裡都是兩個金色錢幣的巧克力。
去年受到疫情影響,我獨自待在上海過年,當時上海友人聽聞紛紛邀約我去他們家吃年夜飯。「反正今年也不鼓勵大家族聚會,家裡就三個人吃年夜飯,挺冷清的,歡迎妳來我們家一起聚聚。」在上海生活這麼多年了,那是我第一次跟上海人一起過年,雖然吃不到台灣的家鄉味多少有些遺憾,不過轉念一想,就把這一切經歷當做是在體驗生活,過過看不同文化的新年也蠻有趣的嘛!
身為一個海外工作者或留學生,與家人、親戚團聚,是難得的返台假期裡,必定會有的行程。而親戚們對於「學業」、「工作」、「婚姻」、「買房子」⋯⋯等等的「進度拷問」,也往往是逢年過節、親友團聚的行程裡,永不缺乏的「必備元素」。脫離學生身分已久的我,已經忘記過去那種長輩們動輒用「學業成績」作為判定小孩「成功與否」的感覺,沒想到如今我卻再次在飯局上,因為「工作」受到「熟悉的」拷問。
在加拿大,我沒有機會全家圍爐過年,但是我依然積極創造「年節生活感」。加拿大農曆過年不是國定假日,照常上班上課,但是在加拿大的華人還是很重視農曆新年。只是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與過去有天壤之別,因此過年不一定有機會全家一起過節,尤其是海外的遊子,更是難得能夠有機會與亞洲的原生家庭一起過年。
公司尾牙結束隔天,家母正在翻報紙,翻著翻著她突然說:「哎呦,報紙上說你們公司昨天尾牙抽了一百多個特別現金獎耶,我都不知道抽那麼多個。」(翻譯:你今年有沒有中獎,不要跟老娘說又貢估,有中你應該知道意思啦吼!)小狼:「你也知道『才』抽一百多個喔,少到報紙都登出來了。」(翻譯:沒中,不要再刺激玻璃心了。)
郭所長您好,想請問若是對於藝術文化產業、策展等領域有興趣,並想以此為未來職涯發展的方向,但非相關科系背景畢業,您會建議從哪裡切入呢?在臺灣,藝術文化產業的薪資相對不高,若確定這是自己抱有熱忱的工作,又該如何平衡現實(生活品質)與理想呢?以及您認為什麼樣特質的人適合進入該產業?謝謝!
還記得在出國之際,看著社群媒體上看似熱情奔放、刺激又新鮮的留學生分享,我一邊想像著未來的生活,一邊害怕社交後的疲憊成為自己往後的日常,質疑道:「性格內向的我,真的適合留學嗎?」從小到大,我一直知道自己是一個內向的人。因為比起勁歌熱舞的派對,我更喜歡一個人的活動,像是閱讀、游泳、彈鋼琴;比起一次性和眾人社交,我更喜歡一對一的深入對話;而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出的 16 型人格測驗(MBTI 16 Personalities),結果顯示我的內向比例也確實高達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