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常問我,為什麼關注國際衛生、國際醫療援助,需要跑到國外來學習呢?這麼說或許有些傷感情,但在離開台灣前,我其實早已參加過無數由台灣國際組織分會、台灣本土組織籌辦的國內外義診團,並且看到各式各樣光怪陸離、讓我非常內疚的情況。我有時候甚至會希望,自己從來沒有參加過這種傷害當地的「善意援助」。
點開外國媒體的報導連結,現在除了開頭的記者署名(byline),甚至會在文末直接附上帶有「@」的推特帳號。標示這些帳號的目的,除了作為社交連結,也是記者與所屬媒體宣傳品牌的最佳工具。然而反過來說,即便記者以個人帳號發言,他仍某方面代表新聞編輯台。因此,新聞公司與其員工的社群帳號規範變得十分關鍵。本文將介紹兩大美國媒體《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曾發生過的「社群事件」,討論社群時代中新聞工作者的言論界線。
「我覺得他應該 30 幾歲,穿著橘色的連身褲,有一些鬍鬚,有一張方臉。他被矇住了雙眼,被一片黑色橡膠狀的皮革矇住了眼睛,我們還用電線綁住了他的雙手……然後,我捅了他。鮮血非常溫暖──非常溫暖,並且四濺各處。男人開始大叫,大喊大叫,他沒有在第一次時死去。大概第二次左右,他的身體攤在那邊,就是這樣……」
疫情重創美國經濟,而在美國的亞裔,也被迫面臨到許多「病毒歧視」,甚至是更醜陋的「亞裔仇恨犯罪」,根據紐約警署(NYPD)的數據,在疫情發生的 2020 年,紐約針對亞洲人的「仇恨犯罪」暴增 1900%——過去一年,有店家拒絕服務黃種人,認為他們是病毒帶原者,也有華人女性在路上被潑不明液體,上週甚至有多名長者分別在曼哈頓的地鐵站、以及華人區法拉盛無端遭到攻擊。
本(2)月 1 日,Nike 在美國公開他們的最新鞋款 GO FlyEase,消息一出即造成轟動。原因一反過往──不是因為鞋墊性能,亦不是因為明星球員聯名加持,而是因為它是 Nike 推出首雙「不需要雙手幫忙穿」的運動鞋,只要將腳放進鞋中就能輕鬆「滑」進去,沒有鞋帶、也沒有魔鬼氈。
在拜登即將就職的前夕,我收到好幾組不同掛的保守派長輩貼心留言提醒,告訴我至少準備兩個禮拜的糧食和水,因為一場腥風血雨的大風暴即將來臨,要我密切注意和小心。這些長輩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知識分子,但是至今還是覺得選舉被偷、川普有冤、美國的言論自由被剝奪。他們拒看任何我們眼中的主流媒體,充其量比較有可能看《Fox News》。除此之外,他們寄的「新聞」連結來源都大有問題,裡面都是來自於不同網路人士的主觀看法(舉例:根據網路代稱黑狼指出,川普確認連任,且在拜登就職當天會出派軍隊把所有的民主黨人士都關押起來),要不就是沒有任何根據的報導,要不就是消息來自法輪大法好。
還記得小時候,每逢住在國外的親戚回台,不管待了多久時間,都會特別安排行程去配眼鏡。當時聽他們口中描述,鏡框價格是一筆數字且醫師驗光費另計,鏡片又是再層層加購,每一項都是數千台幣,一家大小各配一副眼鏡加起來,就可以買張機票了,不如回台灣配,還可以探親。
根據日本政府的「在留外國人」統計,2020 年以前,赴日留學、就業的台灣人,在過去幾年來不斷增加。然而一場意外的疫情,讓許多旅日台灣人開始思索去留問題,部分海外工作者選擇在此時回到台灣,沈佳儀就是其一。
整個 2020 年,大家恐怕都挺不好過的。疫情肆虐下,有些行業生意慘淡,全球各地更有無數人失去了工作或事業,也打亂了康波週期。甚至有專家指出,這波大瘟疫對全球經濟與社會造成的衝擊之嚴重,別說 2008 的金融海嘯了,恐怕比 1929 年的大蕭條更甚。
2020 年,台北街頭出現了許多華人面孔、卻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的年輕人──他們來自英語系國家的移民家庭,在疫情下隨父母回到台灣「探親兼避疫」。相比過去只有在寒暑假時返台度假,且平均只會待上兩三週,這一次,他們在台久留數月,和這片土地產生了更深刻的連結──平靜的生活、自由的氛圍、友善的人群與許多真摯的交流,讓他們漸漸愛上了這裡,並進一步思索:「我可以為台灣做什麼?」
我自認為是一個有「本土意識」的「台灣覺青」,因此我以前總會出於各種政治和文化的理由,有意識地避免自己使用「中國華語」,像是「視頻」(指「影片」)、「激光」(指「雷射」)、「奧賽」(指「奧運」)。更準確地說,台灣人說華語、中國人也說華語,但 2 個華語的口音、腔調、文字甚至一些用語都是不同的;而語言作為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為了在中國各種文化滲透之下保存台灣文化,不讓「中國華語」取代「台灣華語」,對我來說是很合理的。
從美國前國務卿 Pompeo 離任前發布聲明,指稱中國在新疆的行為涉及「種族滅絕」及「反人類罪」,得到繼任拜登政府的認可;到近日 BBC 證言被囚禁於新疆「再教育營」內的維吾爾族婦女曾遭到公開強姦等不同形式的性虐待;再到近來火熱的 Clubhouse 上湧入大量新疆人分享當地狀況、引來眾多海外聽眾關心等等,都顯示各界對新疆內部真正情況充滿好奇,與難以取得第一手資訊的狀況。
最近歐洲的新聞焦點仍離不開新冠疫情和新冠疫苗,長期關注下來有點「感官疲乏」,直到昨天臨睡前一則新聞映入眼簾:巴黎一位女性屋主 Emmanuelle 正面臨淪落街頭的窘境,在網路上尋求捐款支援。咦,「屋主」代表此人持有房產,怎會淪落街頭?莫不是繳不了貸款被銀行趕出?
在捷運上戴著耳機,看著 YouTuber 示範今夏潮流妝容。接著走出捷運站,轉彎經過藥妝店,聽見「今日開架彩妝 88 折」的廣告。今日,對許多人來說化妝成為日常中的必要。在市場越來越大、使用者年齡逐漸下降的趨勢下,彩妝品選項琳瑯滿目、新產品上架速度飛快,給消費者無窮的選擇。不過,你知道你臉上的粉底、唇上的口紅,到底是什麼成份嗎?你知道許多讓你變美的化妝品所使用的原料,是「人道危機」的兇手嗎?
隨著東京地鐵向前奔馳,耳邊傳來了車內的廣播「携帯電話をマナーモードにしてください」。簡短的一句話,道盡了日本潛規則裡面最精髓卻也最曖昧的本質。這句話的中文意思是「請將手機關成靜音/ 震動模式」,英文也有相應的用法,例如「Mute/ Vibration mode 等」,非常的直觀且容易理解;但在日文中,卻用「マナー」來詮釋──「マナー」源於英文的「Manner」,也就是禮貌、禮儀的意思。換言之,捷運當局希望你能符合禮儀,不要影響大家。
這篇文章,主要想跟讀者分享攸關「職場人權」的職場霸凌須知,以及如何處理。提到「霸凌」,很多人會直覺聯想到虐待兒童或校園霸凌等;但其實在成人社會中,恃強凌弱的霸凌現象,也十分常見。
在瘟疫橫行的今年,許多國家都以「鎖國」等方式因應,也迫使大眾的正常生活按下暫停。其中也包括筆者外派的馬來西亞:我看到不少馬來西亞人在網路上紛紛哀嘆:「我的 2020 上半年都浪費了」,這或許也道出了許多不分國家、地域人們的共同心聲。就算是大部分生活還算正常運作的台灣,許多產業也因受到全球疫情衝擊而裁員、暫停招聘,或是職位調動、派遣升遷加薪均暫緩:於是想求職的人投了許多履歷卻苦無回音,早前期待已久的職務調動石沈大海──這些不在計畫內的「暫停」容易讓人慌張,甚至開始自我懷疑。
三方會談結束後,我掛上電話,心想:「真是虎父無犬子。」就在方才的一個半鐘頭裡,我和身處南加州、創業有成、壯年榮退的生化博士 M 君,及其暫居西雅圖、現於新創企業位居要津的愛子賈斯丁,進行了一場甚具啟發性的對談,讓自己不僅一窺產業未來、職場走向,還趁機了解美國千禧世代的工作與價值觀。
在去(2019)年 4 月有幸參加歐洲唸書時結交的印度好友的婚禮前,我就曾耳聞華麗的印度婚禮。記得寶萊塢電影裡,那些氣派的場面和傳統習俗,還有新郎新娘身上金光閃閃的首飾,加上絕不可少、歡樂無比的歌舞。不過直到我自己走進婚禮餐廳的那刻,我才發現它有多麼超乎我的想像。
最近跟我的德文家教學生聊天,她問我是屬於性格內向還是外向的人,突然一時間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雖然我不是 super outgoing 的人,但我也很習慣與陌生人自然的交談聊天,去到不熟悉的場合也不至於害怕或緊張。不過我倒是一個很需要獨處的人,身處在人群之中若久了會感到疲乏,在一個群體之中,我也並不是一個愛說愛笑的焦點人物,我想我的個性應該是落在外向與內向之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