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下,賴清德上,新加坡有什麼好學?

圖片來源:Reuters
圖片來源:Reuters

賴清德將於五月二十日就任總統,新加坡執政近二十年的李顯龍早他五天交卸總理職位。李顯龍政績堪稱卓著,聲名雖遠不及李光耀,但在世界同一時代的政治領導人中還是佼佼者。李顯龍父子治國績效俱屬一流,必有可資參考之處,賴清德該學什麼?

新加坡政治繼承雖非取決於民選程序,基本上是在有限人選範圍內由有限同僚票選產生,有兩次先例可循,所以已然無縫接軌,第四代領導產生過程堪稱平順。

建國總理李光耀是創業者,繼任的吳作棟是守業者,李家二代李顯龍是提升者,他把新加坡提升到另一個,列位為全球最先進國家之林。李顯龍繼承父親觀念,以「賢能政治」為治國第一要務。新加坡賢能政治一代接一代,且能與時俱進,不斷調整領導風格,故能克服內內外外各種挑戰而不斷茁壯。

李顯龍治國頗有乃父之風,但比較溫婉,有親和力。他近二十年來治國富有想像力,冷静沉著,始終展現大將之風。更難得的是,他以德、以才服人,知人善用,既能擇善固執,又靈活善變,不至於冥頑不化,因此治績獲得舉世肯定。

從李光耀到李顯龍,民主從來就是半吊子,因此被國際評比機構列為「有缺陷的民主」。然而,新加坡的治理能力稱冠全球,人民對於政府的與信任卻位居世界前茅,不論是在亞洲金融風暴、金融海嘯、肺炎疫情,甚至是美中不斷升高的博弈過程中,新加坡人對政府的處置能力普遍保持著充分的信任。

與條件相仿的香港相比,新加坡後來居上,漸將香港甩在後頭,足可印證新加坡治國有方。比如,新加坡的經濟自由化程度已超越香港,與澳洲、紐西蘭、瑞士以及愛爾蘭近似,同被歸類為世界最自由經濟體。其他在國民平均所得、金融中心等指標上,新加坡都名列世界前茅。

李顯龍交班可說是光榮下台。根據彭博社整理,李顯龍總理在位20年的成績單很亮麗,最關鍵的數據是國內生產毛額,從2004年的5323億新元增加到2024年的1.06兆新元,足足翻了一番。成長最多的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其中一個指標是資產管理,新加坡的資產管理規模二十年間增加了近八倍。

新加坡其實是一個高度工業化國家,高科技產業始終是產業的重要支柱,而且精益求精,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水平。李光耀念茲在茲新加坡不要成為「過氣的工業化國家」,致力於推動產業科技化的提升,李顯龍更將產業多元化視為重要的發展政策。新加坡大力發展製造業,以高科技推動工業,致力於產業不斷升級,在科技研發與引進世界頂級企業上力爭上游,讓這個海港城市變成世界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台灣在半導體等產業上遙遙領先新加坡,但產業結構失衡,在多元性上有所不足,這正是李顯龍執政近二十年的努力重點。

賴清德準總統多次說要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理財中心,但談何容易?李顯龍近年來最大的經濟成就,無疑是其國際金融中心高速成長,令世人刮目相看。這也是新加坡治國團隊有遠見與執行力的具體表現。新加坡近年大舉吸納中國資金、企業和人才,取代香港的金融窗口角色,香港轉口貿易運輸中心的地位也被新加坡取代,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陡升。

美中近年貿易戰帶來對中國企業的地緣政治風險,推升了新加坡的營運中心地位,光是2022年,就有逾500家中國企業將總部遷往新加坡,在在顯示新加坡取代香港,成為中國資金、企業對外的跳板。如果缺乏大陸資金的大量挹注,有何條件成為亞太理財中心?而在民進黨執政下,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張,資金流割裂,憑什麼吸引大陸資金?

新加坡是蕞爾小國,發展不易,所以歷任領導人都以最務實的態度處理對外關係,不受意識形態左右;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李光耀、吳作棟到李顯龍,都以本國實際利益為最高考量,而不選邊站,力求在強權之中左右逢源。近年美中戰略對抗加劇,李顯龍堅持不選邊站,一直嚴守「政治軍事依附美國、經濟依靠中國」路線,兩邊不得罪。這是新加坡經濟持續高度發展的定海神針,所以能順應大局,借力使力,因勢利導。

新加坡吸引全球專業人才不遺餘力,方法靈活多樣,台灣對外籍人才處處設限,有何吸引力?看看新加坡,看準香港政治與經濟情勢劇變,外國公司與專業人才紛紛求去,新加坡立即搭建橋梁把人才吸引過去。過去三年間,至少有二十萬名外籍人士離開香港,比離開的香港本地人還更多。新加坡恰恰相反,光是前年,海外專業人士就增長了百分之十六,其中不少是從香港轉移過來的。新加坡官員拉攏人才與招商引資如同追求配偶一樣,用盡心思,極盡體貼與誘因能事。這是新加坡賢能政治的極致表現。

新加坡伴隨發展而來的問題不少也不小,比如物價高攀、房價高漲、貧富差距擴大,而執政黨面臨的社會不滿越來越大,鳥籠式的民主已框限不了求新求變的民心。隨著李顯龍代表的強人政治隕落,新加坡未來勢必出現挑戰,不穩因素也會增加,如何演進尚難意料,民主轉型能否順利成功難以確定。不過,其成功之處已經十分亮麗,足堪懸為典範,值得賴清德新總統好好學習。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