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鐵在23日早上再次傳出工安意外,台東海瑞站附近,發生電力維修工程車直接撞上道班維修人員,三人中有兩人傷重不治,一人搶救後恢復意識。當時工務人員正在進行軌道抽換道岔的作業,忽然被工程車撞上,發現時已經來不及離開;工程車上兩名司機員也表示有鳴笛,並非都沒提醒。詳細事發經過可能還要經過運安會調查才會更加仔細。
春節七天假期就這樣結束了,許多人還在感慨跟煩惱為何要上班的時候,其實是有一群人才只能放個一兩天本來的例假、休息日而已。國人春節仰賴龐大的交通運具的支撐,不論是台鐵、高鐵、捷運、航空公司,甚至高速公路局、各家客運等等,交通運輸業始終是國人連假期間最辛苦的一群。
台鐵管理局在年前發布了一紙公文,宣布休息日全面不出勤的班表僅是預擬,而且限定是將會跟台鐵企業工會持續協商。這紙公文有的人解釋為台鐵局將不繼續推行沒有加班費的班表,也可能不再推四輪三班。但是聰明的人就看得出來,不過是年前的一個緩兵之計。
長久以來勞工們渴望更高的薪資,不斷藉由抗爭跟協商,取得更好的薪資條件,但在台灣這樣勞權觀念甚不發達的社會來說,取得更高薪資的關鍵似乎還是在個人的能力跟技術、先天的地位跟條件。在台灣這種製造業跟代工技術發達的國家,長期倚賴的加班制度,是勞工提升薪資所得的唯一管道,從幾年前推動一例一休的時候政府官員和資方說出:「勞工們需要加班」這種話就可窺見:原來台灣勞工依賴加班費的程度有那麼高。
從1月15日張政源局長退休後,新局長上台至今,不知道是氣場問題抑或業力爆發,台鐵已經多起旅客衝突事故發生,先是列車上外籍女子不戴口罩亂嗆列車長,再來苗栗站站員為了阻止旅客逃票被追打受傷,接著還有台北站旅客不聽勸暴怒要追打月台嚮導。種種事件都顯示台鐵對於基層站務員的保護跟支持實在不足,多起旅客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台鐵局長張政源在1/15日退休,在面對媒體受訪時說到,自己任內最遺憾的是沒有完成鐵路法第21條的修法,他說到:去年開始推鐵路法修法,希望鐵路法跟國產法可以突破,台鐵對資產的自主權根開發權能夠突破。同時也提到近年在資產開發、鐵道旅遊、便當授權都有所突破,給同仁打很高分數,個人表現就看外界評斷。
就在109年12月28日勞動部發布勞職授字第1090205626號函釋,除了重申107年發布勞職授字第1070204351號函釋說明勞檢陪同檢查的「工會」僅限於企業工會外,更加碼了新解釋:企業工會指派陪同檢查人員雖屬其自主之事項,惟考量勞動檢查法之立法意旨為維護勞雇雙方權益、檢查內容恐涉及事業單位之生產技術、設備及經營財務等秘密、陪同檢查人員須瞭解事業單位之實際狀況等因素,爰企業工會所指派陪同者,應為該受檢事業單位所雇之勞工。」
就在新年的1月4日,台鐵產業工會提出調解,內容是關於在去年台鐵局擅自更改班表,並且砍掉員工一個休息日出勤加班費,以及台鐵局一直在媒體上聲稱有調薪規劃,卻都沒揭露相關資訊給員工。台鐵產工認為台鐵應該調整薪資待遇,並且尊重多數員工的班表選擇意願。
上周台鐵局拋出一個新政策,決定在2021年統一全台鐵員工的制服,因為交通部日前拍板,核定台鐵可以採統包預算,評選出新制服。據說台鐵從今年一月開始就研議整合制服,直到交通部於本月16日核定可採統包預算,同時不受最低價格者得標的限制,也因此開啟了「制服統一」之路。
「北北基軌道路網政策溝通平台」在10/13召開起始會議,會中交通部長林佳龍與北北基三位市長達成五大共識,其中北宜高鐵拍板遠離翡翠水庫集水區的方案,也就是A方案,行車時間預計十七分鐘。會中認為高鐵具有速度快、容量大等優勢,可擔任國道五號分流角色,並紓緩台鐵七堵到樹林間容量不足的問題。
瑞芳猴硐間月初發生嚴重的邊坡滑落,導致雙向不通,經過台鐵工務員工日以繼夜地搶修,終於在14日單線雙向通車。這11天的時間,靠著台鐵工務人員先清運土石,電務員工再重新架設電力設備,期間運務的基隆車班也協助跑清運土石的斗車,票務人員也是在這幾天瘋狂退換票、接聽服務電話,台鐵整體基層動起來,共同完成這次災害應變。
上週12/2起開始試辦台北車班從樹林調車場搬遷至樹林站,因為搬遷緣故所以車長不再從樹林調車場進出,直接從樹林站開始值乘,因此衍生出一系列爭議,最初登上新聞版面的就是車長們必須從車外「手動開門」,也就是必須趴跪在月台上,扳動車下的緊急鬆軔裝置「考克」。而這個畫面,被旅客拍下認為非常委屈且沒尊嚴。
前幾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佈了「秋冬防疫專案」,台鐵局也宣布,12月1日起旅客進入台鐵車廂及場站(含車站大廳)時,須佩戴口罩。如有飲食的需求,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配戴口罩。
前幾天發生一起110次普悠瑪車長被攻擊事件,又讓台鐵員工感到群情激憤;為何一起接著一起的攻擊事件不斷發生,有的是補票爭議、有的是座位糾紛,而台鐵始終沒有對於車長的值乘安全做出進一步保障?
身處在臺灣產、職業工會的一員,尤其又是基層員工自組工會的一份子,不免也要對這環境感到些許失望,產職業工會雖然在修法後可以組織成立,但是卻在法律效力上矮了企業工會一個頭,不僅是工會法的權利沒有完全擴及,甚至在勞動法上的權益也被剝奪。
近來裂軌事件頻傳,台鐵的安全問題又一次浮上檯面,上週行政院長蘇貞昌深夜到宜蘭,幫正在冒雨施工的台鐵道班人員加油打氣,並感謝他們對維護列車行駛安全的努力付出,大家才能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接著一一送上豆奶,並握手感謝每一位基層人員,鼓勵他們吃飽才有力氣上工! 蘇貞昌院長還提到,今年是台鐵事故最少,營運又創新高的一年,這都歸功於台鐵員工的努力跟打拼,所以特此來慰問。同時說他今年二月核定了台鐵員工生活津貼。終於稍微齊平一般公教人員的待遇,雖然政府財政困難,但照顧員工做到了! 這些言語,不知道蘇院長說得有沒有一點心虛?因為既然今年台鐵營收創新高,事故又最少,為何行政院卻在台鐵員工人力補充上創下新低。(全局僅720人)也沒有看到未來的補人規劃。要知道這幾起公安事件會發生,就是起因於人力和備料不足,而他說的「要人給人、要錢給錢」可是言猶在耳。 甚至今年軍公教不調薪,行政院也沒針對台鐵基層員工的調薪案做出准許,張政源局長在2018年上任時說的全面替台鐵員工加薪一到兩萬,已經說了兩年,結果卻讓員工完全盼不到這天到來,他就要準備退休了。 蘇院長說的生活津貼一案,原本的確可以成為台鐵員工的大禮。但是卻在核定後加上了只有五年的期限,五年期滿以後將由新政府來決定是否繼續實施。很想請問是有多少員工,可以在五年內完成這些人生大事?如果將來不再延續,對於新進的年輕基層員工來說可說是一大打擊。為何每一次政府給的福利待遇,都要加上種種限制,但是對於灑錢的前瞻建設等計畫,卻可以幾千億核定下去? 另外上篇文章提到的台鐵文化,可能才是蘇院長要關切的重點,在林佳龍部長震怒下,台鐵改變懲處結果,不再究責發現斷軌的基層,但我們能期待每一次都由交通部長震怒嗎?還是都要披露到新聞版面,才能讓台鐵的惡行惡狀公諸於世? 台鐵的懲處基層和卸責文化已經根深蒂固,深究其因還是整體對台鐵沒有認同感,因為台鐵根本無法認真挺基層和帶給員工安全感;台鐵缺乏人力物力跟資金,艱困經營下出個包,就只能選擇員工來替死;中高階主管想的是升官逃脫基層苦海,因為認真挺下去自己也可能萬劫不復。 這樣的文化很難讓中高階主管和基層員工產生一種向心力,因為兩者的方向跟目標根本不同,更別說局內長官是一群不知道民間疾苦的人,他們可能很難理解基層生態以及缺工缺料狀況有多嚴重。 蘇院長的秀也許能感動一些員工,卻完全改變不了台鐵目前的生態,員工要的應該是全面提高待遇增強士氣跟留職率,也能讓未來報考台鐵的人能看到久任的未來。在交通部持續逼迫改行四輪三班和砍加班費的同時,這個送豆奶的舉動可能感動不了任何人。 「認真挺基層」,應該才是政府要改變台鐵文化的核心問題,不過近年來,當基層工會發聲和呼籲都不被台鐵接受跟理解時,可能真的很難一時改變。
面對著近來的公共安全問題以及外界質疑,台鐵的回應一向是:正在辦理、遵造指示辦理等等。但是這方向真的對了嗎?以前陣子的斷軌事件來檢討,雖然台鐵跟運安會聲稱是正常現象,而且台鐵也有按照SOP處理,可是沒有及時換軌就有員工質疑,是不是缺料的問題依然嚴重?
之前爆出的年初成功站附近斷軌事件,再次暴露台鐵的諸多安全問題以外,更顯示出普悠瑪事件發生兩年後,台鐵從未真正地落實總體改革。更令人咋舌的是,台鐵還又被踢爆內部懲處了道班的吹哨者員工,直接調離現職。台鐵面對基層反彈跟外界質疑聲浪中,竟是回覆一句:「通報是本分。」
距離普悠瑪事故發生即將滿兩周年,日前運安會在官網公布調查報告,針對交通部、台鐵局以及普悠瑪列車供應商住友商事株式會社提出27項改善建議,並發現50項問題,認定台鐵犯下四大錯誤,釀成災禍。
國慶連假已經結束,這也代表著國人今年的所有的國定假日都已經結束,許多人怨嘆國定假日太少,就是遺忘了2016年民進黨政府砍掉了七天國定假日這件事,七天國定假日分別是元旦隔日(1/2)、青年節(3/29)、教師節(9/28)、光復節(10/25)、蔣公誕辰(10/31)、國父誕辰(11/12)及行憲紀念日(12/25)。假如這七天假還在,國人還能在國慶日後享有四天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