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自隆專欄】台南建城400年(15)接官亭,接過那些官?

古人十年寒窗為求官,現在社會多元,但還是很多人想當官,多的是為求官而寅夜鑽營;當官除了錢與權外,周邊效應就是「風光」,台南市區有座接官亭,就是清朝官員來台履新,被風光接待的地方。

接官亭位於台南中西區民權路3段巷子內,但這不是最早的設置點,最早的接官亭在祀典武廟前約百公尺的大井頭,乾隆4年(1739)蓋的,換言之這是當時的港邊,後來台江淤塞,滄海成桑田,海水後退逐漸形成帶狀的五條港,就遷至現址,建有大門、官廳、風神廟,現在的石牌坊是知府蔣元樞在乾隆41年(1777)重修風神廟時蓋的,算算也近250年歷史。

今年3/29美國藝術家的紅球計畫首站來到接官亭。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今年3/29美國藝術家的紅球計畫首站來到接官亭。圖/台南市政府提供。

接官亭,接過那些官?清朝自康熙23年(1684)設治,共有124任知府,加上光緒13年(1887)建省,最高行政長官為巡撫,至乙未割台有3位,劉銘傳、邵友濂、唐景崧,合計有127任「長官」,不算人而算「任」,是因為知府有人複任;建省後行政重心已挪至台北,巡撫衙門就設在台北中山堂左側市警局附近,來台官員直接由淡水港進出,台南接官亭不再扮演送往迎來角色。

知府是從四品,算中階官員,巡撫是從二品或正二品,才算方面大員;這些來台「長官」,沒有一位是台灣人,知府中以漢人居多,很多是科考出身,少數是入旗的滿人,或原居東北的漢人被編入「漢軍」,甚至還有位是正藍旗蒙古人白扥渾布,在道光年間調任福建,歷任福州、漳州、興化知府,後也兼署台灣府,擔任知府,因為只兼署1年,所以不知道有沒有來過台灣。

康熙22年(1683)施琅在澎湖海戰取得關鍵性勝利,鄭克塽降清,結束明鄭在台灣22年的統治,隔年首任知府蔣毓英來台履新,似乎幹得不錯,興義學,改建明鄭時期已有的孔廟為台灣府學,成了「全台首學」,也捐自己俸銀整修鷲嶺的玄天上帝廟,也就是現在民權路的北極殿,離任時,台民依依不捨,刻碑「臺灣郡侯蔣公去思碑記」紀念,在北極殿後面也蓋了「蔣公祠」。

台灣領導人中很多「蔣公」,蔣果真是大姓,清朝期間台灣知府就有3位姓蔣,除蔣毓英外,還有蔣允焄(焄讀做勳)和蔣元樞。

蔣允焄是進士出身,乾隆28年(1763)到任,任內春夏颱風雨季,豪雨成災,尤其洲仔尾一代更是災情慘重,洲仔尾是現在永康區,也是鄭成功父子塋葬的地方;他捐俸修堤治水,並立〈新建塭岸橋碑記〉以記始末,因治績顯著,隔年升任台灣道,所謂「道」是福建省政府的派出機關,以督導知府衙門,蔣允焄擔任臺灣兵備道後,回到洲仔尾看到堤岸又塌,橋梁損毀,於是再度修堤,民眾感念稱「蔣公堤」,立〈蔣公堤功德碑記〉記其事。

蔣元樞,是最亮眼的台灣知府,江蘇常熟人,36歲任台灣知府,因治績顯著,也升官兼護理分巡臺灣道;他出身書香世家,祖父蔣廷錫擔任《康熙字典》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總裁,父親蔣溥也受乾隆倚重,重病時,皇帝曾蒞府探視,過世時亦親臨致奠,加贈太子太師,准入祀賢良祠;因父喪丁憂守制,未及科考,服完喪後以舉人捐納知縣,分發福建試用,後因表現傑出,督撫聯名推薦,調至台灣。

在台灣3年,做了很多事,強化台南城,修文廟、萬壽宮、府城隍廟、海會寺(今開元寺)、關帝廟、大天后宮、大先農壇、軍工道場、風神廟,除了接官亭石牌坊,現今孔廟前的「泮宮」石牌坊,也是他找福建石匠雕建,再運至台南組裝,是台灣孔廟中的唯一;他也將來台後各項建設,撰成《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呈朝廷備查,現在這本《圖說》,就保存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除了台灣,他還跑到澎湖,建築西嶼燈塔,3年做這麼多事,我們現在民選的縣市首長,誰比得上他?更何況當年清廷是台灣為邊陲,這些建設經費,除了透過府城仕紳捐款善舉外,蔣元樞也捐了超過其任職於台灣3年薪俸總和好幾倍的捐款在建設上,燒錢做官,套句現在的話說是「做kimochi」、拚氣魄的。

府城人很喜歡他,稱他為「蔣公子」,蔣公子還留了3樣文物「府城三觀音」,現在都還看得到,他送了3尊型制不一樣的觀音,分別置於大天后宮、祀典武廟與開基天后宮,一般觀音都正襟危坐,但蔣公子的觀音就是俏皮樣,或低頭或沈思或側坐,就和他瀟洒性格一樣,有好事者分別取名為「閉目觀音」、「微笑觀音」、「傾聽觀音」,命名沒文采,但算傳神。

善良的台灣人還為他蓋了「生祠」,祈求蔣公子長命百歲,但生祠何用,天不假年,他離任台灣後,不久就去世,才42歲。蔣公子的生祠現在還在,但改為三官廟。

台南市政府2018年曾辦「府城蔣公子特展」,展覽指出,蔣元樞在台任期雖僅3年,但所興辦各項建設數量多達40項,平均每個月至少完成1項建設,成果「空前」,台南市政府將其列為「台南市歷史名人」,同樣在出生地江蘇常熟,蔣公子也被列入《常熟人物選》。

另一個好官是楊廷理,在乾隆、嘉慶年間3任台灣知府,他在台成就主要在開發宜蘭與搞定北部漳泉械鬥,在台南他招募鄉勇協助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以土石強化台南城,捐奉修玄天上帝廟,後病逝於知府任內,他留給台南一塊匾,就是高懸於祀典武廟廟門的「大丈夫」匾,後被列入府城四大名匾之一。

有好官,當然也有爛官,王珍就是,此人在康熙55年(1716)出任台灣知府,幹了3年虧空官銀15萬兩,為彌補虧空,鳳山知縣出缺,不補實,由自己代攝,再放任次子刮錢,其子趁機巧立名目,橫徵暴歛,農民不從便拘補囚禁;那年發生大地震,引發海嘯,鄉民請戲班唱戲驅邪酬神,衙門竟以「無故結拜」入罪逮捕40餘人,之後又以入山砍竹違反禁令為由,逮捕200多人,要求被逮民眾繳錢,否則仗責,或遣返大陸原籍,亂搞結果終於引爆朱一貴事件。

和台南有關的清吏,不能漏掉兩個人:劉永福、胡鐵花。

劉永福,廣西人,是以天地會包裝的山賊,軍旗是黑底飾以白色北斗七星,就也就是「黑旗軍」的由來,受招安編入官軍後,投入清法戰爭協助越南抗法,光緒20年(1894)甲午戰爭,調防台灣,但與巡撫唐景崧不睦,命其鎮守台南,遠離權力中樞,唐景崧則自己留守台北。

乙未割台,台北士紳丘逢甲擁立巡撫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1895年5月29日,日軍澳底登陸,6月4日唐景崧就化粧為女人逃回廈門。10月18日日軍兵臨台南,劉永福打了一仗,輸了,寫信乞和,日人不甩,10月20日劉永福也學唐景崧,化粧為老婦人,從安平搭外國商船溜了,給台南人留下一句「阿婆閬港(浪港)」的笑話;台南市區有間小學叫「永福國小」,是戰後由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改名的,據說是紀念劉永福,余也魯,真不知此人有甚麼好紀念推崇的。

說到「胡鐵花」大家可能不認識,以為是港劇《楚留香》的人物;但他有個有名的兒子叫胡適,胡鐵花本名胡傳,鐵花是號,1891年奉調台灣,當過全台營務處總巡,和台南鹽務總局提調,就住在現今永福國小處,後代理台東知州,所以台東市有鐵花路和鐵花村;乙未割台後返回大陸,他在台東任官期間,其心得是「台灣自議開山以來,十有八年矣;剿則無功、撫則罔效;墾則並無尺土寸地報請升科,防則徒為富紳土豪保護茶寮、田寮、腦寮,而不能禁兇番出草」,講出清廷管轄根本無及於原民地區的事實。

胡適在1952年重返台南故居,永福國小有棵他種的老榕樹還在,他還留下「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題字,現在台灣社會「去中」,認為文言文無用,但白話文學大師的題字可是道地的文言文。

當官風光,黃粱一夢,接官亭送往迎來,看過多少大官小官,但當時風光,如今安在,即使當朝,現任文武百官你又認得幾位?

【延伸閱讀】

台南建城400年(1)台南建城,誰的城?

台南建城400年(2)鄭成功「收復台灣」?

台南建城400年(3)鄭成功是殘暴的軍人?

台南建城400年(4)鄭成功崇拜:依政權更迭而起伏

台南建城400年(5)到消失的台灣第一街找「獅子」

台南建城400年(6)到番仔樓要看甚麼?

台南建城400年(7)天后宮也有分大小?

台南建城400年(8)府城迓媽祖,媽祖婆押後

台南建城400年(9)也拜赤兔馬的祀典武廟

台南建城400年(10)到府城不看「匾」,會被看扁

台南建城400年(11)台灣第一張報紙,在台南發行

台南建城400年(12)台灣第一所中學也在台南

台南建城400年(13)134年前,台南就有盲人學校

台南建城400年(14)台南有座永華宮,和天地會有關?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