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做夢時即使遇到爭執情境或險境,不會有劇烈的肢體動作,但一名男子會因夢境而唸唸有詞、拳打腳踢,甚至踢傷妻子,就醫診斷為「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神經內科醫師陳龍表示,這類行為常是巴金森氏症、路易體失智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的前兆,若民眾有此行為,應儘速就醫,以利及早診斷、治療,以減緩疾病惡化速度。
健康資訊普及,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危害,逐漸為人所知,本週一項分析了42萬以上、涵蓋9個歐洲國家的大型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明顯增加死亡率。所謂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過高度加工和工業化製造的食品,常含防腐劑等化學物質,通常高糖、高脂、高鹽,「例如泡麵、精緻糕點、手搖飲、餅乾和零食、培根、炸雞塊等。」
失智症根據不同的病程,各有其照護的重點。日本老年失智症權威齋藤正彥,在母親因失智搬到療養中心後,他看到了母親書架上橫跨20年的日記本,透過這本日記,獲得醫療與照護上的重大啟發。他也於《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一書中,分享失智母親所寫的日記,從失智患者角度切入,讓照護者有更全面的理解。以下為原書摘文:
冬天真的是好冷,手腳冰冷快受不了了,冬天人體容易受寒氣侵襲,導致免疫力下降、手腳冰冷。那冬天可以吃什麼東西來養生呢? 1、羊肉:中醫診所艾莉絲院長指出,羊肉被中醫視為補氣暖身的佳品,適合在冬季進補。性溫,有助於溫腎壯陽,緩解怕冷和腰膝痠軟的症狀。像是大家最愛吃的羊肉爐,加入當歸、枸杞、紅棗等中藥材,既美味又能補血活血。但也要記得,胃熱或體質偏熱者要少吃,避免上火。 2、山藥:山藥有「天然補腎藥」之稱,中醫認為它能補益脾腎,滋養肺陰,還能改善消化不良和疲勞乏力的狀況。建議可以煮山藥雞湯或將山藥與蓮子、紅棗煮成甜湯,既養胃又暖身。 3、蓮藕:冬天,尤其是南部,其實非常乾燥,蓮藕可以潤燥生津,同時它性溫,能夠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冷引起的身體僵硬。像是蓮藕排骨湯大家都很愛喝,有助於溫補氣血,改善手腳冰冷。但也要提醒,涼拌生吃的蓮藕性偏涼,冬天最好是少吃為妙。 4、黑芝麻:黑芝麻性平味甘,歸肝、腎經,中醫認為它能補腎潤肺,特別適合冬季使用。它還能養髮固本,對抗冬天的乾燥和掉髮問題。像是黑芝麻糊,或將黑芝麻撒在早餐燕麥、豆漿中,營養滿分。 5、薑:薑在中醫裡被視為「百病之藥」,有溫中驅寒的功效。冬
大蒜極具健康功能,如何食用獲得最大效益,引人關注。醫師張適恆表示,大蒜富含有機硫化物、植化素,有助於防癌抗癌,其中最強的活性物質「大蒜素」。若想讓大蒜素充分釋出、為人體吸收,一定要「切碎並放10分鐘」再享用,強化其抗發炎能力。
愛吃鹹食的人小心!頂尖的《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發現,愛吃重口味鹹食的人,當心大腦tau蛋白堆積,可能引起失智。 很多人擔心自己有失智症基因,深怕自己得到失智症,由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研究發現,若讓小鼠長期吃高鹽的食物,會刺激小腸細胞分泌介白素17(IL-17),導致大腦的一氧化氮濃度降低。 大腦的一氧化氮濃度過低時,會使得位於神經細胞骨架中的tau蛋白失去穩定性,而脫離細胞,並且在大腦中堆積,影響神經功能。去年該團隊就發現,高鹽飲食使小鼠出現失智症狀,無法完成築巢等日常行為,記憶力嚴重被影響,這次研究是確定高鹽引起記憶減弱的機轉。 專家解說營養師劉純君表示,高鹽會引起許多病變。國人的飲食習慣,使我們的鹽分攝取較西方人更高,但長久以來,國人減鹽的行動均徒勞無功,原因就在於:愛喝湯。其實要減鹽,台灣人只要少喝一碗湯,至少就可以降低2克的鹽攝取量。 一碗湯要加到有鹹味,至少要加1.5到2克鹽,喝湯其實根本是喝鹽水,一天少喝一碗湯就能減鹽。劉純君提醒,也不要忽略吃起來不鹹的食物,像蜜餞、吐司、麵線等,這些都加了不少鹽和糖,讓味道更有層次感。任何可以放久不會壞、吃起來有甜有鹹的梅子等食物,都要
[Newtalk新聞] 一項由台中榮總神經內科團隊最新研究發現,第19號染色體上的NOTCH3基因突變點R544C為台灣人特有,若父母其中一方帶有此變異,子女有50%機率遺傳。可能顯著增加腦血管病變、中風及失智症的風險。研究指出,帶有此基因變異者約占台灣人口1%,且從48歲開始,腦部白質病變風險就會快速攀升。更令人憂心的是,許多帶因者在認知功能開始衰退時,往往未察覺任何明顯症狀。 這項重大發現刊登於2024年10月的神經醫學權威期刊《Neurology》。研究團隊由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多位專家組成,包括神經內科醫師董欣、醫學研究部研究員陳享民與主任陳一銘、影像醫學部主任陳虹潔,以及失智症中心主任李威儒等人。團隊研究指出,此基因變異會引發「自體顯性腦動脈血管病變合併皮質下腦梗塞及腦白質病變(CADASIL)」。 失智症中心主任李威儒進一步解釋,CADASIL屬於一種顯性遺傳的腦部小血管疾病。患者隨著年齡增長,可能出現多重腦部病變,包括廣泛性腦部白質病變、腦組織梗塞壞死,以及腦部微小出血等症狀。根據過往研究資料顯示,此疾病的臨床症狀多在54至56歲間開始顯現。 董欣表示,這項基因變異的特殊
衛生福利部2024年3月公布一項調查,全國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100名長者中約有8位可能罹患失智症。最近台中榮總研究發現,台灣有一種特有的基因變異盛行率約1%,因先天血管壁比較脆弱,易發生腦中風和失智,帶因者可能從48歲開始,腦部白質病變風險會快速增加、認知功能下降。神經內科醫師董欣建議,有此基因變異者最好從40多歲就要密切追蹤,控制膽固醇和心血管健康,延緩腦部病變。
[周刊王CTWANT] 營養師張語希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宵夜最愛的經典組合就是鹹酥雞配啤酒!但高油脂、高鹽分的宵夜,不僅容易讓人發胖,還可能增加心血管和腸胃問題的風險!「那該怎麼辦?今天就來教你幾招,讓你既能享受鹹酥雞的美味,又減少罪惡。」張語希點出關鍵,那就是搭配高纖維食...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人特有基因作怪,小心年紀輕輕就腦中風和失智!台中榮總今(9)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發現台灣有一種特有的基因變異、盛行率約1%,這類人先天血管壁比較脆弱,容易發生腦中風和失智,風險在於,帶因者從48歲開始,腦部白質病變風險就會快速增加,且認知功能可能已下降,若又有高膽固醇等血管性危險因子,還會加重腦部病變的程...
基於眾多失智家庭反映對於114年失智據點服務新制的疑慮,台灣失智症協會於近期進行線上意見調查,以廣泛蒐集家庭意見,多數失智家庭都對新制表達了適應上的困難,呼籲衛福部能夠聽到失智家庭的心聲,適度調整新制,不要漏接任何一位失智者。失智據點以「認知促進」為主 與日照中心不同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執行新制的目的是由於衛福部規劃讓失智及失能等級較高者能夠前往日照中心接受更高規格之服務,然而日照中心與失智據點服務側重不同,失智據點服務以認知促進服務為主軸,日照中心則以失能照顧為重點,因此日照中心未必能滿足每個失智家庭的需求。日照中心恐無法即時收案 新制造成額外經濟負擔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陳筠靜說,失智者在尋求轉銜至日照中心時可能遭遇困難,調查中顯示,民眾過往洽詢日照中心申請服務經驗,失智者轉至日照中心時,因「額滿」故遭拒為最大宗;此外,會到處走動的失智者與無法自理的失智者皆曾遭到日照中心以「人力不足無法照顧」為由拒絕收案,顯示日照中心因「人力因素」、「服務量能有限」、「收案標準未統一」等原因,時有無法提供應有服務的情況。此外,新制規劃失智者可以用自費方式留在失智據點,目前各縣市初步規劃
【NOW健康 翁靖祐/台北報導】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退化,對環境改變適應較為困難,可能出現情緒波動或行為混亂,甚至提高走失風險,為協助失智症家庭平安迎接佳節,農曆春節將至,9天連假為家人團聚帶來珍貴時光,台灣失智症協會提出6大春節安心叮嚀及友善呼籲,幫助家屬更從容地與失智者共享團圓時光。 失智症友善叮嚀1:安排合適的活動,促進親情互動 失智者若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期間可能因為習慣改變而感到焦慮。建議家屬可陪伴失智者進行簡單、有趣的活動,例如散步、打麻將、寫春聯或包紅包,讓他們 保持參與感。此外,也可由孫輩請教長輩指導製作年糕,或一起觀看運動影片並進行簡單運動等。不僅能讓家人更了解失智者的需求,也能透過互動增進情感聯繫,讓新年的團聚更加溫馨有意義。 失智症友善叮嚀2:體諒失智者,減少壓力源 失智者看見熟悉親人可能很開心,但也可能在對陌生親友或熱鬧環境時不安,親友可主動自我介紹,避免「猜猜我是誰」等記憶測驗的遊戲,也建議來家中拜訪的親友時間錯開,避免過度刺激或疲累。若觀察到失智者有無法適應的狀況,可減少人群和環 境刺激,包含繁複布置造成的視覺壓力等,安排安靜空間,由熟悉的照顧者協助安撫,
想要預防失智症,除了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不菸不酒、規律運動、增進社交互動、多動腦等,飲食是守護大腦健康的關鍵,但要吃什麼才能預防失智呢?營養師分享「預防失智6蔬果」,基本上要3份蔬菜加上2份水果為主,而且水果要有莓果類,不是只要吃蔬菜就可以,下次吃水果時也注意一下吧!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65歲以上國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其中以阿茲海默症型最多,其推估未來有逐漸攀升的趨勢。醫師洪惠風透露,英國醫學期刊研究顯示,2職業較不會因阿茲海默症死亡。
在五彩繽紛的天然食材中,橘色食物以其獨特的營養價值和誘人的色彩,成為健康飲食中的明星。這些橘色食物不僅能激發食慾,還富含對人體有益的-胡蘿蔔素,對增強肌膚屏障和預防眼睛病變有顯著效果。▲ 薑黃粉防癌、
健康中心/綜合報導 病房的住院醫師在護理站叫住我,表示24A的林小姐想轉照顧的主治醫師改成我?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我的老病人。28歲林小姐在大學三年級時就因反覆腹瀉,血便住院,後來診斷為潰瘍性大腸 […]
蔬菜大多含有益健康的植化素,一般人尤其會想到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醫師張適恆表示,蔥屬蔬菜包括洋蔥、大蒜、蔥、韭菜,富含多種能抑制癌細胞的有機硫化物與植化素。他建議,民眾應該每天都要吃此類蔬菜。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近日天氣持續冷颼颼,加上大陸冷氣團即將來襲,各地氣溫將明顯下降。民眾除了要注意保暖手腳外,其實還要特別留意腸胃保養!林口長庚胃腸肝膽科李柏賢醫師表示,冬天是腸胃疾病的高峰期,提醒民眾務必照顧好腸胃,也為大家列出了冷天氣對腸胃健康帶來的三大挑戰以及相應的保養攻略。 1. 寒冷讓胃變「懶惰」!多喝溫水暖胃助消化 李柏賢醫師解釋,當氣溫下降時,人體血液會優先供應至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腸胃血流量減少,進而影響消化功能。即使吃得很少,民眾仍可能感覺腸胃脹得像個氣球,或是出現胃食道逆流、打嗝不止等不適症狀。醫師建議民眾,這時要避免過於油膩或難以消化的食物,多喝溫湯或溫水,像是一碗暖呼呼的薑湯,就能溫暖腸胃、提升消化能力。不過,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不建議吃太多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溫補食品,以免誘發急性發作! 2. 「腸胃炎病毒」冬季大活躍 記得勤洗手、用公筷母匙 冬季也是腸胃炎病毒(如諾羅病毒)的活躍期!李柏賢醫師指出,這類病毒耐寒性強,常經由未煮熟的食物、未清潔乾淨的手,或共用的餐具悄悄感染人體。對於IBD患者而言,冬季常見病毒和細菌感染(如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