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壯集-回家,亙古不變的主題

中國時報【☉江迅】 新年之際,不論世界如何變遷,不論是「逼婚」還是「恐歸」,什麼都不重要了,「回家」才是亙古不變的主題。 還有一個星期,即2月24日,中國大陸的春運落下帷幕,這場為期40天、30多億流動人次的大戲,演出的是載不動的中國鄉愁。元旦、春節、元宵,這些佳節的全部意義,就在於團圓。水路、陸路、空路,不管從哪兒出發,唯有一個指向:家。 一個月前,澳大利亞華文報紙《墨爾本日報》,頭版整版刊登罕見廣告,一位中國大媽以不逼婚為條件,勸兒子回家過年。廣告以「給兒書」為題,全文幾句話:「鵬:打了好多次電話你也不接,或許在這裡才能讓你看到。爸媽再也不逼你結婚了,今年回家過年吧!愛你的媽媽」。這裡不評說「父母逼婚」、「兒女恐歸」的話題,而是從「中國大媽」的聲音中發現,新年之際,不論世界如何變遷,不論是「逼婚」還是「恐歸」,什麼都不重要了,「回家」才是亙古不變的主題。 「回家」是國人心中最熱切的盼望,回到父母親人的身邊,這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慣性,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召喚,是身心靈魂的溫暖回歸。無論千山萬水,無論城市鄉村,人們只有一個念頭,回家。回家家人團聚,回家走親訪友,回家祭祀神佛,回家除舊迎新。 回家過年是天經地義的、家人團圓是理所應當的。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唐人柳宗元說,如果把自己的愁腸割成千萬份,把自己的身子化成千萬份的話,當隨風飄落在山峰上的時候,仍然會注視著同一個地方──故鄉。 月前讀報:雲南省普洱市江城縣整董鎮曼灘村,59歲劉國權接到女兒電話,女兒說她一家三口很想念爸爸媽媽,會開車回家。女兒嫁到西雙版納多年,和女婿在嘎灑鎮栽種橡膠,有個5歲大的孩子,每年才回家一次。獲知女兒女婿孫女要回來,劉國權和老伴很高興,但一想,家離主幹道柏油路有3公里山路,是一條僅容一輛轎車通行的便道,坑坑窪窪,每遇下雨,就泥濘不堪,轎車開進來會刮到底盤。劉國權擔心路不好走,於是,翌日他沿著山路,扛著鋤頭把3公里路上的坑窪都補平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是對兒女真正好而不求回報的人。這些日子,從電視裡多次看到一則公益廣告片「爸爸的謊言」。在時長1分鐘的這則公益廣告中,子女在外給父母打電話,問家裡可好,年老的父親為了不讓女兒擔心,在電話中隱瞞媽媽生病住院,自己獨自照顧的真相,老父親說,都好著呢,正和一群朋友在一起呢。而此時卻是老人正在去醫院看望住院老伴的路上。廣告的結尾,發人深省地反問「老爸的謊言,你聽得出來嗎?」,呼籲兒女關愛父母,「別愛得太遲,多回家看看」。 這則廣告片,是情感大戲,撥動著國人心中最深層的情感共鳴。今天,這則公益廣告卻有了現實版。這是在網路的微博上讀到的。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藍豹救援隊西北大隊大隊長楊養民,因感冒發燒到西醫診所打針輸液臨床治療。他病床對面,是個70多歲的老人同樣躺病床上掛吊瓶輸液,他老伴陪坐在床邊。老人的手機響了,老太太拿起電話聽,對著躺在病床上的老伴說,「是女兒打來的」,就把手機遞給了他。 那位老父親說:「我和你媽晚飯吃得晚,出來散散步,都快走到文化宮了……」楊養民說,老人和女兒的通話持續20分鐘,聽老人的說話,電話另一頭,即他女兒也感冒了,老人在電話中還不忘提醒女兒,要注意身體,不要接近孫子,以免將感冒傳給孫子。聽到這些話,同樣為人子女的楊養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事後,他獲知老人姓石,是戶縣惠安中學的退休教師,患有心臟病。老人有4個子女,當時和他通話的是在陝西咸陽一電廠上班的小女兒。他事後將經歷的這一幕發在微博上。 這一幕,戳中了很多人心靈中最柔弱的地方。父母總是這樣,怕兒女擔心,怕誤了兒女的事,他們把一生都給了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伴,兒女應常回家看看。父母的愛是人世間最後一道防線,這愛是發自人性和生命本能的對子女的最純真與樸素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