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競爭力 歐亞美分佔前10名

全球競爭力 歐亞美分佔前10名

新頭殼newtalk2013.09.04 鄭凱榕/綜合報導

最新「2013-2014 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歐洲6國、亞洲3地,加上美國,囊括148個經濟體中的前10名。其中亞洲各國競爭力參差不齊:四小龍表現搶眼、東盟充滿活力、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裹足不前。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新聞稿及報告顯示, 《全球競爭力報告》的競爭力排名依據是「全球競爭力指數」(GCI),該指數由世界經濟論壇在 2004 年推出。所謂競爭力,係指決定一個國家生產力水準的政策、制度和因素的集合。

在148個參與排名的經濟體中排名前10名的,其中有6個國家位處歐洲:瑞士(1)、芬蘭(3)、德國(4)、瑞典(6)、荷蘭(8)、英國(10)。後5個國家是歐盟成員;瑞士為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的創始國及申根區成員國,但並非歐盟及歐洲經濟區成員國。德國的排名上升了兩位,瑞典、荷蘭和英國的排名都有所下降。

由於要努力解決公共債務問題並避免歐元區解體,歐洲未能充分關注影響其競爭力的深層次問題。被謔稱為「歐豬四國」(PIGS)的西班牙(35)、義大利(49)、葡萄牙(51)和希臘(91)等南歐經濟體都需要解決其市場運行效率低下的問題,繼續推動創新並擴大融資管道,從而縮小歐洲各國之間的競爭力差距。

前10名亞洲經濟體入列的有新加坡(2)、香港特別行政區(7)、日本(9)。在亞洲發展中國家中,馬來西亞的競爭力最強,排名第24位。印尼的排名躍升了12位,今年排在第38位。自2006年以來,印尼是20國集團中競爭力提升最為顯著的經濟體。

與上述數字形成對比的是,全球競爭力最薄弱的一些經濟體也位於亞洲,包括孟加拉(110)、尼泊爾(117)和巴基斯坦(133)。其中,巴基斯坦的排名已經連續3年下滑。而不丹(109)、寮國(81)和緬甸(139)則是第1次被納入評比。

在「金磚五國」(BRICS)新興經濟體中,中國的競爭力最強(29),領先於南非(53)、巴西(56)、印度(60)和俄羅斯(64)。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競爭力差距從2006年的8位擴大到了今天的31位。

美國則扭轉了連續4年下滑的勢頭,上升了2位,排名第5。在向市場推出創新產品和服務方面,美國依然領先於全球。美國的排名之所以上升,主要是因為人們認為美國的金融市場有所完善,民眾對於公共機構的信心也有所回升。但是,人們依然非常擔心美國宏觀總體經濟的穩定性,而美國的這項指標在148個經濟體中排名第117位。

卡達(13)的競爭力在中東和北非各國中排名最高,隨後是首次躋身前20名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9)。沙烏地阿拉伯(20)排名下降了2位,但依然排在前20名以內。以色列排名第 27 位,而埃及(118)相對於去年的排名則下滑了 11 位。巴林(43)、約旦(68)和摩洛哥(77)的排名也都有所下滑。而該地區的其它國家,比如阿爾及利亞的排名上升到了第 100 位;突尼西亞再次被納入該指數,位居第 83 位。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模里西斯(45)超越南非(53)成為該地區競爭力最強的經濟體。該地區仍然只有這2個經濟體的排名進入前 50%,並且只有 8 個國家進入了前 100 名。毫無疑問,非洲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提升其競爭力。在低收入經濟體中,肯亞的進步最為顯著,排名上升了 10 位,名列第 96位。奈及利亞(120)依然在低位徘徊,說明該國需要發展多元化經濟。

儘管拉丁美洲的經濟在前些年實現了強勁增長,但是由於生產效率低下,該地區競爭力依然薄弱,排名結果也顯示拉丁美洲的整體競爭力裹足不前。智利(34)依然是該地區競爭力最強的國家,領先於巴拿馬(40)、哥斯大黎加(54)和墨西哥(55),上述3個國家的排名相對都比較穩定。

「一個經濟體要想在未來實現繁榮,創新就顯得愈為關鍵。」世界經濟論壇(WEF)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表示,「我預計『開發』和『未開發』國家之間的傳統界限將逐步消失。相反,我們會更多地使用『創新豐富』和『創新貧乏』這樣的標準來區分這些國家。因此,企業、政府和公民社會的領袖必須攜手合作,共同打造能夠培育創新能力的教育體系和環境。」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拉艾馬汀(Xavier Sala-i-Martin)認為,「《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全球經濟形勢與1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改變。1年前,大多數全球和區域經濟政策的特點是救火消災,而現在的領袖們卻迫切需要對本國經濟實施大刀闊斧的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