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校園超連結-致我的陸生夥伴們

旺報【(劉二囍╱東海大學建築所陸生)】 九月,新學期開始的日子。新的陸生已經奔赴對岸,老生們也陸陸續續返校,而我還在廣州,被一些事情纏身。隔著海峽,翻過�,眺望對岸,看到Facebook上新一屆陸生面對新生活、新環境的種種新奇與懵懂,難免會想到當初的自己。 重在橋梁而非學業 在東海大學的上一年,我是愉悅的,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無論是與台灣同學相處,還是與大陸學生共存。這些都應驗了我最初的預想。在身臨東海大學最開始的那幾天,我坐在教堂邊的草地旁,就深信我將在這裡留下美好的時光,而當我離開這裡後,它一定會成為我日後魂牽夢縈的地方。 這一年得以愉悅,離不開陸生夥伴們的貢獻。即便心懷共和大融的情懷,也難免被現實誘發出濃烈的地方狹隘主義,即便大陸是一塊很寬闊的土地,但陸生在台灣往往會紮堆抱團。陸生,也成了我在台灣生活裡繞不過的群體,閒暇時光裡,身邊總會有著這群青春稚氣的玩伴。 眼下,新生入學,我雖尚在大陸,但也已經與一些陸生謀過面,那時,他們還沒有踏上台灣。 八月初,東海大學國際處在大陸辦了幾場新生入學前的說明會,我在廣州的咖啡館成為廣東地區的活動舉辦場地,這樣,我既作為一個店主又作為一個學長得幸提前與一些陸生見面,會上我曾與他們分享過個人的一些微薄經驗。 陸生這兩個字作為一個詞彙,在我眼裡,它的側重點是陸字,陸即為大陸,是相對於海峽兩岸而言。海峽是一堵牆,陸生是一扇窗,我始終覺得陸生的意義在於橋梁,而非課堂內的學業。這決定了陸生的突破口不是在課堂內的學業,而是在課堂以外的台灣社會。我對自己有過這樣一個要求,可以學業平平,不做個好學生,但是一定要爭取做個好陸生。 不少過來讀大學部的同學,是因為高考分數不足以在大陸讀到一個上等的學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大陸比台灣私立大學辦學水準高的學校有太多。 但如果一個陸生回歸大陸以後,身上並無強烈的台灣氣息,那與在大陸讀書的大陸學生相比,則沒有什麼差別了,在台灣交了相對高昂的學費,買到的卻是同樣的東西,必將被淹沒在滔滔的大陸畢業生大軍中。 台灣特質玩出成就 究竟什麼是台灣的特質,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的。簡而言之,如果一個陸生回歸大陸後,未來的職業或者謀生技能,可以與台灣的元素相關,那則可以理解為有台灣特質了。 單單從生意人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台灣存在著很多商機,雖說陸生在台灣被限制不允許掙錢,但我們可以日後在大陸的土地上消費台灣,以此謀生賺錢。哪怕你只是掌握了炸雞排或者大腸包小腸技術,回大陸後成功運營出一個連鎖店,將飲食文化推廣到大陸,這也算是兩岸交流,起碼可以起到些微的橋梁作用,即便是把它用在經濟利益的層面,被不少人鄙夷不屑。 大陸學生很多都是考試高手,這時常成為一種美談,然而在我看來,這並不值得推崇,因為過於專注於學習,必將耗費行樂的時間。比起學習,台灣更是一個適合玩樂的地方。如果你自感不擅於做學術,不樂於搞科研,那就一定要學會玩。 譬如你喜歡電影,那你不妨嘗試從畫面前走到畫面後,尋找合適的視角切入,拍上幾部自導的微電影,說不定可以成就一番名堂;譬如你喜歡繪畫,那就把你眼中的風景都收入畫匣,配上你的感悟,積攢到足夠量後,可以遞交給出版社,說不定以後你就是插畫家。 譬如你喜歡玩攝影,那你可以大肆拍攝照片提高攝影水準,將台灣的點點滴滴、山山水水通過圖片展現,玩到可以在大陸辦台灣主題的個人攝影展。譬如你喜歡玩音樂,那你可以玩到組建一個牛逼哄哄的樂隊,巡迴演出台灣校園,將大陸的音樂在對岸唱遍;如果你想要環島,碰巧又喜歡文字,那你可以嘗試步行環島,把自己玩成徒步環島台灣的大陸人,然後再將這段經歷集結成一本書。 總之,把玩玩出意義,把玩玩出成就。至於那些沉浸在宿舍對著遊戲徹夜無眠的玩法,太沒有出路、太不上檔次,就忽略不提了。 大陸人到台灣讀書,雖然稱得上是留學,可是這是世界範圍內最不上檔次的留學。因為去其他的地方留學,起碼會掌握一門外語,可是在台灣,如果自己不主動努力學習,畢業以後掌握的依舊只是國語。 貫徹三點享受留學 外語是一門重要的財富,很多時候更是一個殘酷的門檻,會讓你在走向世界的路上出局。如果連一門外語都掌握不到,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留學、是海歸。 這些話,是我曾經對陸生講過的。事實上,台灣特質、玩出名堂、掌握外語,這三點也是我一直致力去貫徹落實的,希望可以對更多的陸生起到積極的作用。 暑假回到大陸至今,我的所作所為與學生這個身分都太無關聯,好在,一周後,我便又可以回歸到校園,與陸生夥伴相見,我很享受陸生這個稱謂,也很享受與陸生的相處,以及整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