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精緻農業論壇 產官學獻策

工商時報【嚴強國】 編者按: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台灣有機生活協會、好田生機農蔬、台灣快樂列車協會等單位,於7月27~28日兩天,在台中中臺科技大學天機大樓舉辦「2013海峽兩岸精緻農業高峰論壇」,邀兩岸從事精緻農業之生產、行銷、研發、推廣之專家學者與業主代表與會。兩天活動以農業發展專題及實務案例發表呈現,並以兩岸推動精緻農業的目標策略、兩岸精緻農產業現況與展望、性費洛蒙在田間蟲害防治的研究與應用、現行土耕型植物工廠在兩岸農業發展之契機與案例、大坑在地精緻休閒農場之行銷與推廣。以下為論壇內容摘要整理。 記錄/攝影:嚴強國 台中市農業發展策略與做法/ 蔡精強(台中市農業局 局長) 政府大力鼓勵回鄉青年返鄉經營精緻農業,教育部提供申請專案以利企業與學校進行產學合作,產銷研發的促進呈現正面成長,產官學間已架設許多通暢管道及資源,加強台中農產事業發展。 台中縣市合併後,農業面積激增,適種亞熱帶及溫帶水果、花卉等。台中縣市依其地形地貌條件分別發展適種農產品,策略與做法除著重國內外市場行銷工作;同時強化農產品加工計畫,輔導次級農產品發展超高壓殺菌方式來維持風味,加工處理成高品質商品,提高營收及附加價值;另外導入國內外新品種水果、蔬菜及花卉,進行品種更新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 台中市已是國內低碳示範城市之一,為爭取2018年花博在台中,運用在地花卉蔬果優異栽培技術結合新科技產業,積極朝規畫推動外埔有機農業專區計畫,計畫利用城市未開發地區提供有機體驗,未來體驗式農園將會越來越多。 台灣農地管理幾個問題與對策/ 陳朝旺(南投縣政府農業處處長、縣政府秘書長) 農業經濟欲多元發展需針對農地管理因地制宜進行修改,應由農舍、農地容許使用、山坡地超限利用、休耕農地復耕等面向研訂政策。 農舍對策:法律須取消農民身分才能購買規範,解決執行上困擾;增加農地生產資材之補助,以提高營農利潤;拆除違規圍牆方能稱為農地農用;以農村土地重畫方式,集中農村住宅並變更為建築用地。 農地容許使用對策:與農業不相容項目,應排除在容許使用範圍之外,改以變更編定辦理;既容許存在於農地之設施,不應再收取回饋金;農業設施不應因位於都市土地或非都市土地而有不同之建蔽率。 山坡地超限利用對策:全面完成山坡地可利用限度之重新查定工作;盡速完成混農林的相關研究等。 休耕農地復耕對策:復耕之農作物仍以水稻為主,可增加糧食援外數量,不但紓解國內稻米過剩壓力,亦可解決友邦國家缺糧問題。 精緻農業產銷無毒農產品,強調簡單化、精緻化/ 翁震炘 (農委會農糧署 組長) 「健康、效率、永續經營」是精緻農業的追求目標,然台灣眼前須克服解決的最大問題,仍是農藥殘留高居不下的危機,擔心作物農藥殘留即代表土壤、水質的安全疑慮更高,有機種植的土壤及水質等須經2至3年轉型,農業土地須實行更積極有效的活化工程,農產品相關驗證工作更需確實執行。有機驗證是有機規範重要的關卡,驗證目的在於維持有機農業之完整性,確保生產者生產過程符合有機標準,精緻農業就是無毒農業,追求「有機精緻化、生活簡單化」的終極理念,台灣應積極研擬農地環境復育的技術及補貼政策,休耕政策全面革新討論與策略擬定,提供完善規範及誘因誘導農民施行有機轉型。 探究台灣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之計畫與功能效益/何偉真(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講座教授) 台灣耕作制度須與政策達成一致性,對於活化農地問題,休耕絕非最佳選擇,根據農委會統計,國內稻田耕地面積從1991年約47.2萬公頃,降至2011年約40.6萬公頃,最近八年大約每年有超過20萬公頃稻田休耕。農委會平均每年要付出110億元的休耕補貼與轉作獎勵。 農地活化方能發展多元農業經濟,而休耕造成病蟲害無法全面防治,也造成國內潛在糧荒危機。修正農地休耕制度方能標本同治,農地須想方設法維持長期可耕作狀況,鼓勵開闢水塘,減少稻作面積、涵養地下水資源、保持隨時可復耕條件;規畫與培養種植中長期高經濟作物計畫,如中草藥、沉香等;另鼓勵集團代耕栽培能源作物,提高農耕績效及誘因。 建構都市有機生活環境發展精緻農業產業/ 鄭鈺璋(台北市社區規劃師) 「綠化」被公認是唯一可吸收大氣二氧化碳最好策略,對於緩和都市氣候溫暖化現象、促進生物多樣化、美化環境具功效。目前面臨國際糧食缺乏及地球暖化、氣候變遷之際,應落實「資材在地化」、「產品優質化」、「產品產地化」三大主軸理念的創新技術與觀念。 建構都市有機生活環境,可從生活化生產體系,諸如:屋頂綠化-屋頂農園、都市市民農場、都市綠美化;而生態農場、植物工廠則是架構生產化生產體系,藉此推動亦達到「綠化減碳」、「地產地銷」、「食材優質化」等目的,國內「花蓮無毒農業」即是最佳範例。 建置「智慧農場、植物工廠」可兼具經濟及環保平衡之優勢,社區亦能進一步發展自給自足的能力,目前此類型發展最為成功的國家就是日本,都市市民農園生產從傳統行銷轉型為智慧農園創新的行銷模式。 無毒有機植物工廠「一鄉鎮一植醫」制度的推行/孫岩章(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 台灣因休耕制度衍生許多荒地而造成耕作土地酸化鈣化嚴重,有機農業的推行與實行勢在必行。據調查,農藥殘留問題已成為目前國內農產品外銷最大障礙,另長期蔬果農藥殘留不合格率高居不下也讓全民憂心不已,發展有機農業的目標,即是根除農藥殘毒。 有鑑於此,根本策略即是推行「一鄉鎮一植醫」計畫,目前國內有五千家經營農藥販售,卻無任何一個正式「植醫」角色擔任把關及協助工作,優質農業如無植醫介入(診斷與處方),將無法有效保障農產安全,台灣欲推動精緻農業即迫切需要建立「植醫」制度,同時因應各國開始要求出口農產品需有的產銷履歷(含病蟲害發生之紀錄、正確處方之紀錄、肥料處方之紀錄等),一鄉鎮一植醫制度的推行,方能落實「產銷履歷」制度績效,積極提升農產營收與農產安全。 兩岸精緻農業產業發展現況/ 周焦元輝(醒吾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助理教授) 台灣在農業發展上一向顯得活力無限,但缺點卻是喜歡單打獨鬥的方式,以兩岸發展為例,如採在地深耕、團隊合作的模式進行,成功機率將大幅提高。目前全球許多國家有感精緻農業發展的重要性與必需性,因此農業科技化的研發與實施將是關鍵要素。 比較兩岸植物工廠發展機會仍屬中國大陸較有空間,在其中央政策支持下,可往中國大陸北部、東北、西部需求明顯地區發展,植物工廠以包裹在農業園區內規畫,不僅能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加上提升園區附加價值等優點,未來將更有效淡化植物工廠設備過高之缺點,排除外界疑慮。 有機栽作國際現行發展近況與產業關鍵因素/顧志翔(威晶國際(股)有限公司 總經理) 自101年威晶國際與好田生機農蔬植物工廠合作,以室內栽種方式解決草莓病蟲害及發展四季草莓,在苗栗大湖施作無毒露天草莓園,因此建構草莓專屬植物工廠。去年公司結合植物工廠事業部(好田農場)與LED燈事業部(徠明照明)兩者角度去思考科技農業化,往農產無法做到數據化、規格化及制式化創新改變,其原因就是需全然依賴天候、經驗來決定結果。 台灣未來精緻農業應該是朝向整體全方位發展作為主軸,運用國內優異的產學合作方案提升企業轉型成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