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藝種子夢專題「這堂課教你生活」

公藝種子夢專題「這堂課教你生活」

「公藝種子夢∼蘭陽傳夢家」系列專題:「這堂課,教你生活」(黃麗鳳報導)

(米苔目教製現場)小朋友齊呼「我做的米苔目最好吃!」

鍾茂樹「不管做什麼,都應親身參與執行,才能獲得感受,才有經驗。」「希望孩子參與,留下生活和童年的一部分。」

宜蘭縣蘇澳馬賽國小、文化國中鄉土教師鍾茂樹,生長在蘇澳新城里九股山下的農村,小時候常跑去海邊的姑媽家玩,暢樂歡笑、活躍自然天地;田地泥土的芳香、海邊牽罟捕魚、人情濃濃的廟會節慶,不僅為童年注入鮮活色彩,也觸發他親山近海,熱忱追循在地文化、踩遍鄉土的動力。「圓圓兩個輪,中間一條鏈,後面有座墊,阿興仔要比賽拼命練,練得雙腳黑仙仙,撞到石頭跌一輪,看到美女一個臉像黑輪。」

學紡織的鍾茂樹,20多年前結束工廠,返鄉投入有機農作;從家傳的水田出發,一步一腳印,請益父親和社區耆老傳統種稻方法,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意外插柳成蔭,發現台語之美「四句聯」。「我四處採訪、田野調查;同一件事,我會聽父親、母親、也會聽別人的意見,過程很好玩,可以知道以前的俚語、事物,因此發現了台語之美在四句聯,短短四句話,就能傳神描述。」

沒有學術背景,鍾茂樹憑藉著熱情,用自己的方式,採集紀錄社區生活史,農作漁事、廟宇節慶、生命禮俗、歷史地景、故事傳說,文字影像紀錄外,也帶領學生取材創作四句聯,總量超過2百首。「蕃薯種在田裡頭,外觀長得有長短,營養好吃雙手拿,阿興仔刷變黑嘴巴!」「農曆6月收割時節,頂著烈日割稻,汗水滴入土。「紅天赤日卡鷓骿,動刀腰彎向前行,粟毛流汗足赤厭,南風噹時吹到這。」

(割稻之歌)

早期農業社會,插秧全靠人工,一排五列,向後、倒退著進行,農家得在水田中彎腰作業一個月;鍾茂樹以不到30個字的四句聯,傳神描繪連續30天的揮汗辛勞。「播田相甘倒退行,五欉相續無輸贏,腰酸背痛誰知影,為顧腹肚著打拼。」

而從牛耕、整地、插秧、挲草、割稻、曝粟到風鼓、疊草垺,傳統農事的繁複工序,也透過四句聯,一一採集、紀錄、創作。「左手秧一鍬,正手無通休,嘴中論鶺趒,腰酸予某惜。」「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位道,倒退原來是向前。」

曾經流行於台灣民間的四句聯,最後一個字押韻,是好唸又容易記憶的口傳文學,鍾茂樹日夜鑽研,並通過母語教師甄試,在馬賽國小、文化國中教鄉土教材。「下雨天,拿雨傘,去爬山,踏到香蕉皮,跌一倒,壓到傘,雨傘壓得散散散,阿母罵我真脫線,拿針線,要補傘,涮拿去給阿公看,害我整個面像紅火炭。」「生命的真諦來自於參與的精神!」「教材要教什麼,倒不如整班上課如菜市場,熱熱鬧鬧一起參與創作體驗。」

馬賽國小校長林己煜觀察,鐘茂樹的鄉土課沒有課本,融入在地文化傳承和社區生命力,是課程的精髓。「全程台語教學,帶孩子實地訪查隘丁古城、做報告,針對新馬石頭屋和地名,與學生共同創作四句聯,這些都收錄在學校史料裡。」

在鍾茂樹的帶領薰陶下,許多學生對口傳文學和地方文史產生興趣,有學生因為參與田野調查、為社區寫歷史,獲得全國青少年志工獎,大學選讀台灣文化史,確立人生方向。「現在教育都用固定教材,都是書商編的,一體適用,未必及於學區內的文化,應自建屬於學區內的東西,小朋友學習才會有感情。」「很多本應是孫子坐在阿公大腿上,聽阿公說的,但現在只能藉由教室的場域。」

(鞭炮聲)(北管樂)

庶民生活文化來自傳承,鍾茂樹主張透過參與,創造經驗。他遊說社區信仰中心的隘丁保安廟破除傳統,在慶典時,提供國小以上男女學生扛神轎、繞境、參與民俗傳承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認同家鄉事物,了解社區文化。「繞境很好,可以學很多知識,像扛神轎很有趣,也很重,我扛了,經驗難忘!」「有一個小一學生熱衷參與,廟宇活動時,爭扛神轎,因為年紀小個頭小,搶輸國高中生,一直哭,直到扛到神轎,才破涕為笑。」

國中小學的鄉土課程,一星期只有一小時,課堂時間不夠用,星期假日會看見鐘茂樹帶領學生走訪古城牆和石板屋的身影;師生也曾開拔到農場,體驗傳統牛耕文化。「捲牛鼻,在幼牛的牛鼻孔穿孔綁繩,控制約束牛聽從指揮,如同家規校規。牛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冬至過生日,休息一天,農家表示感恩。」 「有沒有注意到,廣場上的稻埕地勢最高,為什麼?因為宜蘭多雨,這樣雨水才會往四處流散。」

師生們也會擠在一起,合力揉著米糰,揮汗做出好吃的傳統米食點心「米苔目」,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智慧點滴扎根,傳承就在生活間。「熱天割稻,送田點心大多是米苔目。傳統俗諺「六月六,踏水車,米苔目。」「工序包括「硬」、「挨」、「撋」、「翱」、「獺」、「磨」、「矺」

鍾茂樹的鄉土課,呈現庶民生活百態,話題也百無禁忌,跨越生老病死,他帶領學生到墓仔埔認識祖先、講述清明節特有民俗「臆墓粿」。「為什麼孩子不敢去墓仔埔?其實是大人怕,現在班級調查,一班30名學生,約有5至10個不曾掃墓,孩子說,都是家長不讓他們去。」「我會以我家的為例給孩子看,我家族的掃墓,就是開家族會議,俗諺說,「子孫吃到足,才到公媽嘴。」清明掃墓,其實就是和祖先團圓會餐,我的家族都是1百多人參與。」

從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到過年,鍾茂樹依著節氣變化和社區民俗安排課程,配上簡易好懂的四句聯作為輔助,孩子學習更加清楚明白!「老師帶我們去插秧、菜園挑蟲,廟宇繞境、無尾港看石板屋及百年古井,老師很大方地教,很幸福。」「我希望透過課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本來就是方法的累積。」

土地滋養生命,生命理應守護土地。鐘茂樹說,他盡全力做自己該做、能做的事,希望透過紀錄、保存,建立社區生活史,為下一代留下文化足跡。「環境教育源自於當地,當地的小孩如果不願踩進當地的泥土,講再多都沒有用!」「在地的參與社區大小事,社區本身最好由社區人發掘,這樣更有生命力。」

「不一樣的自然課,成功!」

以上『公藝種子夢∼蘭陽傳夢家系列專題』,由「中廣新聞網」與「礁溪老爺」合作企劃製播。

(攝影:黃麗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