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馬習會系列之二-時機尚未成熟 相見不如想念

旺報【胡勇】 7月20日晚,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向馬英九發去賀電,祝賀其再次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也於當天覆電感謝。雖然都是禮節性的安排,但是兩岸最高領導人隔空對話還是讓人對不久前輿論熱議的「馬習會」的可能性又產生了些許遐想。在當選後的記者會上,也有媒體關心馬英九卸任總統後是否會以黨主席身分與大陸領導人會面。 要防止好牌出盡 身為國家的最高決策者,首腦之間可以通過會談等形式就重大全域性問題作出政治決斷,這項功能是級別較低的外長會談或一般事務性磋商所不具備的。同時,隨著現代傳媒的發達,首腦互訪和會談本身就釋放出了強烈的政治信號。兩岸關係雖然不是國際關係,然一旦「馬習會」順利登場,一定轟動國際輿論。 然而,首腦外交並非一本萬利的好買賣。學者們從多個角度剖析過首腦外交的弊端,比如首腦外交可能受到國內政治和輿論的左右、可能吸引公眾過高的期待從而減少了迴旋餘地、首腦外交越來越成為領導人樹立個人威望和進行政治宣傳的形象工程等。正是考慮到其局限和風險,因此儘管日本首相安倍三番五次要與中國領導人會面,北京仍然不願鬆口。 回到兩岸關係,馬英九多次強調要為「馬習會」創造條件,確實是有道理的。首先,兩岸關係的特殊之處在於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政治定位和法律關係爭議尚未得到解決,兩岸領導人會面存在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前提性難題。馬英九為「馬習會」開出的條件之一就是「不損害台灣的尊嚴跟立場」,陸委會的解釋則是馬英九必須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與習近平會面。眾所周知,這必然造成「兩個中國」的麻煩,所以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為大陸所接受的。事實上,連大陸國台辦主任與台灣陸委會主委會面都卡在稱謂問題上,更何況「馬習會」。 其次,在台灣內部尚未形成支持兩岸最高領導人直接會面並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和「不斷前行」的動力與共識。馬英九為「馬習會」開出的首要條件就是「人民支持」。儘管此前有民調稱高達47%的台灣民眾支持馬英九在任內與習近平會面,但反對者亦有34%,不能忽視。 先解決眼前問題 先解決眼前問題 當前,台灣內部還在消化ECFA的後續效應,兩岸政治對話剛剛在民間啟動,「馬習會」實在不宜操之過急。對馬英九和國民黨來說,如果倉促登場的「馬習會」只是一場交換名片的神仙會,卻不能滿足台灣的現實需求,那麼民眾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對習近平來說,他的任期將延續到後馬英九時代,所以必須考慮台灣政局的種種變數,防止好牌出盡而連累兩岸關係高開低走。 最後,無論對馬英九還是習近平來說,「馬習會」既非施政的重心,也非當務之急。退一步講,即使「馬習會」最終只是一個噱頭,也不妨礙兩岸最高層之間進行有效溝通。事實上,今年以來習近平已經先後會見了連戰、蕭萬長、吳伯雄等國民黨大老,特別是媒體報導吳伯雄在出訪大陸前曾得到馬英九面授機宜。說白了,「習吳會」其實就是有實無名的「馬習會」。考慮到目前兩岸高層互動的特點,與其憧憬遠在天邊的「馬習會」,不如想辦法解決好近在眼前的兩岸互設辦事處的問題。 日本學者林振江曾經對日中首腦外交作出過如下評論:「將來有朝一日兩國間的領土問題和歷史認識問題這些重大懸案看到解決曙光的時候,與其說這是首腦外交的賜物,不如說這是客觀條件已經具備,兩國首腦進行最後剪綵的結果。」這段話對兩岸關係和「馬習會」也是適用的。當條件不成熟時,相見不如懷念。 (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