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越多,越難養家糊口?

受教育越多,越難養家糊口?

1786年,在英格蘭北部的羊毛產業中心利茲,紡織工人們發起了一場抗議,反對工廠越來越多地使用「粗織機」取代之前由熟練勞動力承擔的工作。「那些因此失業的工人該怎樣供養家庭呢?」抗議者們質問道,「他們該讓孩子們去學什麼手藝呢?」

這些問題並不愚蠢。在幾代人之後,機械化最終使英國生活水平獲得了普遍提高。但是我們仍然不清楚,在工業革命早期階段,一般工人是否從中獲得了任何收益;很多工人顯然受到了傷害。而且受傷害最嚴重者,往往是那些努力掌握寶貴技能的工人——結果他們發現這些技能突然貶值了。

那麼,我們正處於另一個這樣的時代嗎?如果是,我們要對此做些什麼呢?

直到最近,關於技術對工人的影響的傳統觀念,從某種程度上講,都讓人感到寬慰。顯然,很多工人沒有充分享受到——或者,在很多情況下,根本沒有享受到——生產力提升帶來的好處;事實上,勞動階層中的少數人獲得了大部分好處。但是這種情況,傳統觀念說,是因為現代技術提高了企業對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者的需要,減少了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的需求。而解決辦法在於接受更多的教育。

不過,這種說法一直都存在問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它可以解釋有大學學歷和沒有大學學歷的人之間,為什麼工資差距在拉大,但它無法解釋為什麼跟一般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相比,一小撮人的收益——著名的「百分之一」——卻出現了遠遠更大的增長。不過在十年前,這種說法也還是有些道理。

但是,現如今,技術對勞動力的影響呈現出了一幅更加黯淡的畫面。在這幅畫面中,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者被取代和貶值的可能性,跟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差不多,而接受更多的教育也是利弊互現。

我此前已經說過,在2000年左右,美國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發生了性質上的改變。在那之前,它不外乎是勞動者和勞動者之間的不平等;資本與勞動者之間(也可以說是工資與利潤之間)收入分配比例的穩定狀態已經保持了幾十年之久。但是,自那之後,勞動者的收入份額已經大幅下滑。事實證明,這種現象不是美國獨有的。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新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出,在很多其他國家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如果全球技術發展的趨勢正在轉而與勞動者為敵,那麼看到這樣的狀況也是意料中事。

有些轉變可能非常突然。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最近發佈的一份報告,羅列了它認為可能具有「顛覆性」的十幾項重大的新技術。這些技術正在打破現有的市場和社會安排。即便只是快速瀏覽一下這份報告的列表,你也會發現這種顛覆的受害者,將會是目前被認為技能高超,並且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獲取這些技能的勞動者。例如,該報告指出,我們將會大量看到「知識工作自動化」的現象,由軟件來承擔以前需要高校畢業生才能做的工作。先進的機械人技術不僅可能會進一步削減製造業的就業崗位,而且也可以替代一些專業醫護人員。

完整新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