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素養公聽會 語言教學引爭論

國民素養公聽會 語言教學引爭論

【台灣醒報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培養學生和睦表達、與人溝通的能力,遠比考試拿高分重要!」面對如何提昇國民語文素養,新竹教育大學副教授呂菁菁2日出席公聽會時如此表示。及人高中教師建議,必須儘快建構學生第二外語能力,以因應未來社會;呂菁菁則認為,應先從檢討英文教學開始才是。 教育部的「提昇國民素養專案計畫」初稿公聽會2日巡迴到板橋高中。計畫主持人之一的國立師範大學副教授李俊仁指出,計畫是以「一位接受過12年國教的18歲學生應具備何種素養?」為發展理念,學生不能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運用在未來生活、工作等面向。教育部將國民素養切割成語文、數學、科學、數位以及教養與美感等5大向度。 李俊仁指出,台灣在國際評比素養上,呈現高等級人數少、低等級人數多的現象,據調查顯示,台灣有15.6%的學生從書本取得的訊息是有問題的;就識字量調查還發現明顯的城鄉差距;學生要能獨立閱讀至少必須認識2700多個中文字,但花東地區的學生平均識字量只有1572個字。 面對如何提昇語文素養,參與計畫的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呂菁菁表示,語文素養是台灣教育做得最不好的環節,其定義是「促進個人與他人和睦的交換資訊和想法,進而養成自我學習,並且從容自若地適應各種文化環境的語文能力與態度,」不過在過去筆試制度下,國民鮮少思考何謂「良好」表達以及「聆聽」他人講話內容。 呂菁菁認為,過去的考試制度以及要求學生上課不要說話等習慣,使得語文素養無法好好培養;畢竟語文素養最重要的就在於溝通,如何有效與人溝通,遠比國文拿到幾級分還重要。 會中,任教私立及人高中日文科目的曾老師表示,培養學生第二外語能力十分重要,就他與日本高中交流的經驗發現,使用英文溝通仍會有不足的地方;他認為,教育部應該將第二外語的學習納入未來課綱,如此才能世界接軌,同時也可以解決流浪教師的問題。 對此,呂菁菁表示,應該先從檢討英文教學開始,過去在國中時代,學校一個禮拜就有高達6節課的時間上英文,許多同學還利用課外時間補習,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成本,成效卻不成正比,可見學習的方式必須改變;況且語文素養是每位國民需具備的,日文有沒有必要成為國民必備第二外語,值得好好討論。 圖說:教育部2日於板橋高中舉辦「提昇國民素養專案計畫」初稿公聽會,吸引許多教師、家長前往。(photo by 郭琇真 /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