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 新移民之子仍面臨歧視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混血兒和新台灣之子這兩個名詞背後隱含著種族歧視?學者指出,混血兒通常用於台灣人與白人或日本人通婚生下的子女;而新台灣之子專指和東南亞或大陸配偶的婚生子女。 而後者的「人口素質」甚至曾遭教育部官員點名,希望外籍配偶「生一個就好,不然會拉低人口素質。」對此,與會的荷蘭Utrecht大學教授Gloria Wekker驚呼,像「優生」和「人口素質」這樣的名詞,非常種族主義,怎能隨意使用?政府應當謹言慎行。 「外籍新娘的威脅」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夏曉鵑25日於世新大學舉辦的「消弭種族、階級、性別學術研討會」指出,許多人擔心與外籍配偶生下的新台灣之子,會降低台灣人口素質,因為其父母通常來自中下階級家庭。 根據2002年研究調查顯示,台灣結婚的配偶4對裡頭就有一對,其中一方來自東南亞。由於「來自低階國家的女性,越容易成為台灣新娘。」如此便成了「外籍新娘帶來的威脅。」 夏曉鵑指出,娶外籍配偶的男性大多為工人和農民,因為傳宗接代的壓力,在1980年代透過許多移廠到東南亞的中小企業公司轉介,個別婚姻媒合。 後來婚介市場「餅做大了」,婚介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立。除此之外,也有外籍配偶回到家鄉,介紹同鄉姊妹嫁到台灣的例子。 相對於「台灣老百姓自己找出路」,夏曉鵑舉例,1970年代日本地方政府則是率團帶領日本農民前往菲律賓娶新娘,由政府媒合。 推廣文化 增加認同 外籍配偶嫁入台灣,在語言和生活習慣上都需要支持和幫助,南洋台灣姊妹會不定期舉辦外籍配偶與其子女的活動、到各地分享經驗並講授東南亞多元文化議題,推動移民法令政策的修定、關注移工弱勢群體。從局部對中文班和姊妹會的社群認同,逐步轉化為全面對新移民人權推動的認同與投入,幫助新移民早日融入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