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創業的韓國企業家“要事先讀懂資金向著西部大移動”

在中國主要城市,到處都有很多夢想著創業和東山再起的韓國企業家。他們有的是結束中國派駐生活在當地創業,也有的是在韓國失敗後想要在中國挑戰新生活。

具有商務經驗和技術的他們主張“窮則變,變則通”的“變通”精神,在中國市場開拓時揮灑汗水。

第一,地域改變了。在從重慶江北機場出發經成渝高速公路曆時一個小時到達的銅梁縣金龍工業園區,位於入口處的威斯特電梯工廠正在建設第二組裝廠和塔。

創業人士權五哲(55歲)總經理從韓中建交第二年的1993年開始,一直在上海作為韓國某著名電梯公司派駐人員工作。權總經理熟悉電梯的設計、組裝和營銷領域,2005年辭職後在重慶創業。他建議道“如果想在中國做事業,要關注人口移動統計”。也就說在考慮投資條件和市場時,未來存在於西部。重慶兩江新區現在也表示“如果在30年前錯過深圳,在20年前錯過浦東,在10年前錯過濱海,那現在就請來重慶吧”,推出各種稅製減免優惠,吸引投資。

第二,與當地(中國)企業進行交易。這就意味著要改變銷路。在位於上海松江餘山工業區的挖掘機核心零件企業第星油壓生產工廠。2003年創業的李昌鎬社長曾是韓國屈指可數的挖掘機製造企業的駐在員。創業初期,當同一類型的零件公司都在為向跨國企業交貨而拼命競爭時,他關注到了中國企業。他自稱將成為中國企業的“乙方”。“可能性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業績。”隨著2003年只有2%左右的中國當地重裝備製造公司的市場占有率激增到50%左右,該公司的零件需求也大大增加。“如果無法贏過中國,就與其合作吧。”這是李社長的建議。

第三,請關注藍海戰略。在上海進行農業相關事業的Sunfre社長張長源(音)是一個在忠北青州經曆失敗後改變策略東山再起的案例。他挑戰了其他人都未成功的農業。他表示“為了進攻對食品安全敏感的中國消費者,我選擇了農業”,“特別是專注於最高級有機農商品的做法取得了成效”。

但這並不意味著在中國創業都是美好的未來。如果盲目投入,大部分都會失敗。KOTRA上海貿易館的金明信(音)次長忠告道“在中國如果沒有充足的信息量和資金力就盲目投入,那肯定會失敗的。”,“如果沒有確定的供給源和市場,乾脆就不要開始”。

【 延伸閱讀 】
若想成為常任理事國 首先要獲得周邊國家支持
更多新聞請看韓國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