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認識發生變化

旺報【(陳海之╱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 15年前,我還是一名的中學生。有一次在語文課上,老師跟我們講授台灣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大陸很有名的一首詩──《鄉愁》。 那個時候,在大陸的政治語境下,老師講授類似的作品,自然脫離不了諸如統一台灣、「萬惡」的國民黨之類的。但談到兩岸統一,語文老師極其「大膽」的說了一句:我們倒是想統一,統一啥?你想統一人家台灣還不願意呢,人家那麼富,我們窮的叮噹響。 一個「窮」字道出了「天機」。直到20世紀90年代,大陸大部分中學生對台灣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台灣處於國民黨統治之下」、「可望不可及」、「台灣人比我們有錢,富裕」、「我們是敵對關係」等淺顯的認知上,並且大部分人把台灣富裕歸在了國民黨敗退台灣,捲走大陸大量財富這一理由上。 那幾年,台獨勢力在台灣抬頭,台海局勢緊張,又是軍演、又是軍售的,大陸與台灣的關係降到了谷底。記得那個時候,大陸人對台灣的認識都有一種義憤填膺的勁頭,覺得「台灣該打」。 進入新世紀後,最大的感受是台海局勢開始緩和,但主張台獨的阿扁仍是大陸的公敵。這一時期,大陸媒體對台各方面的報導也增多,台灣的民主政治引起很多大陸人的興趣,只是讓人看不懂的是台灣政客們天天打架罵仗,台灣民主政治因此在大陸沒有多少吸引力。 再過了幾年,大陸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然而道德失範現象讓大陸人開始反思。緊接著,「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台灣」成為部分大陸人的普遍認知和共識。 2005年,連戰率領國民黨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關係的新篇章,至少在大陸人看來他是兩岸關係的功臣。 之後,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兩岸關係進入蜜月期。馬英九上台後,他的就職演說成為大陸大學生爭相觀看的熱門視頻,有關台灣民主政治的討論也頗有市場。當然,大陸人喜歡馬英九的更重要原因在於——他沒有搞台獨。 20多年前,對大部分大陸人來講去台灣基本屬於不可能的事,如果去了,肯定會被人家追問「去台灣,你去投敵啊」之類的;當下,兩岸互動加強,對於大陸人來講,去台灣已經不是什麼夢想,更多成為一種外出旅遊選擇和心理認同。 兩岸關係緩和以及積極互動,帶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民眾對彼此誤解的稀釋和隔閡的打破,「都是一家人,幹嗎打來罵去的」,一位剛從台灣旅遊回來的親戚對我們如是說。 15年後,大陸人對台灣的認識,從當初的心存嫌隙、糾結嚮往,到今天的彼此相惜和民族認同,從歷史的角度來講這都是是十分難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