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環境誰決定(2):居住權益 都會、偏鄉應相等

居住環境誰決定(2):居住權益 都會、偏鄉應相等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內政部於民國98年提出「國土計劃法草案」,國土計劃意指規劃台灣所擁有的土地、海洋、海岸範圍。內政部在法案中提到,如果依照國土「功能」區分,可被分為國土保育區、農業發展區、城鄉發展區、海洋資源區。 立法院在第8屆會期中,數次討論到國土計劃相關法案。朝野之間對於國土該從哪些角度來規劃未來,看法有極大分歧。目前國土計劃還在草案階段,因牽涉國家資源重新分配,法案審議也格外不易。在莫拉克災害後被高度關注的土地資源議題,深刻影響原住民族生存、居住、文化存續。 ▲從文林苑北市府拆除王家開始,都會區的居住權和生活品質相關討論熱烈。在不同環境生活,但同屬這片土地一份子的鄉鎮聚落、部落、客庄,居住和工作權益,也同樣該被思考。圖為台灣北中台三地於2012年3月11日同時舉辦「311告別核電遊行」。(圖/楊萬雲 文/呂淑姮) 從族群觀點來探討法律,原住民族不斷爭取的實質自治,相關層面包括山林與海洋資源使用分配、國家經費運用。原住民籍立委要求,當國家開始推動國土相關計畫時,應納入原住民族的自治要求與土地海域使用。這也是無論哪一黨執政,都會面臨族群和解與商業發展、國家資產主權間的衝突問題。 再從原住民族的角度來看,數百年來不斷輪替的外來政權,用各種手段和方式改變了族人的生存環境,也讓厚植在生活中的語言、文化、歷史、傳統,在時間流逝中逐漸被模糊了面貌。但從主流社會利益,探討國家生態與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商業利益、交通、水電資源、廢棄物處理等,究竟該如何顧及各族的生存權與居住環境?是需要社會大眾共同關注探討的問題。 考慮公益 不顧原民權益 政府建造水庫,雖是對於使用水資源人民的有益政策,但對於水源頭流域的居民,通常會造成生活上諸多不便,進而影響生計。 因石門水庫相關建設影響再加上天然災害,桃園泰雅族哈凱部落必須面臨長達數十年的重建與搬遷歷程。到現在,哈凱部落還沒有住進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永久屋,石門水庫已瀕臨不堪使用、垂垂老矣。 蘇花公路沿途的驚險與絕美,最是吸引觀光客造訪。但是,當外來遊客和本國用路人頻頻發生意外喪生,蘇花公路替代改善方案只能順應而生,另開新路線保證一條安全行駛的路。當路線在地圖上強勢劃過,政府卻少有與民眾對話空間,當然會遭逢在地部落強烈反彈。 日前南澳武塔部落到立法院前抗議,要求蘇花改武塔路段重新規劃路線。代表發言的牧師美亮說,族人並非反對蘇花改,而是希望有一條真正安全、又不會危及部落的道路。 屢遭犧牲 族人難以忍受 武塔族人並不熟悉如何面對媒體,要喊出心聲,還是有著幾分期期艾艾。但是,這種不熟練沒有辦法阻擋族人心中的疑問:早年政府推動十大建設時,部落已經被北迴鐵路貫穿;這一次,還要再犧牲武塔的居住安全嗎?部落的小朋友們,也希望與其他地區的孩子一樣,有條安全到學校上課的道路。 同樣的,居住在花蓮和平的太魯閣族、以及蘭嶼的達悟族人,多年來也持續遭遇「電力」問題。如果說和平的「特產」是國營事業,恐怕部落族人會苦笑點頭。有水力、火力發電廠盤據部落山頭,再加上水泥廠、以及原本可能要設立的高階核廢貯存場,讓太魯閣族再也不願忍耐,到台北用抗議行動讓社會聽見部落的怒吼。 蘭嶼的達悟族人,長年來面對核廢存放污染土地與海洋,在反核廢運動沉寂多年後,今年再度走上街頭。達悟族婦女謝來光說,當年反核廢的世代如夏曼.藍波安、郭建平這一輩的前輩,在反核過後還要面對自己的人生議題,例如重建房舍、外出工作、結婚生子……「族人在生活較穩定後,才有辦法繼續對核廢議題發聲,並加入新生代的力量。」為了安居樂業,達悟族人必須同時肩負對家庭的責任,以及分擔部落公共事務的重擔。 由這些例子發現,原鄉部落與原住民族,和身處都會區的社會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原鄉與農村的居住權探討,與都會區民眾居住權同等重要,但以現況來說,都會區以外的居住權益較少被關注討論。 當然也許你會想到,用水、用電,是「絕大多數的人都需要的公共政策」,不能與都市更新中一棟房子被拆、一條馬路被拓寬、一棟古蹟被摧毀、幾棵老樹因此被砍等等事項相提並論。 不過,跳脫出公共性與私有財的迴圈對立,由「參與公共事務」來思考,對於生存、居住、環境條件,可能會變得更好或者更糟,如果自己曾經提出願景並付諸實際行動,結果是否會有所不同?對於「自身權益、公共議題、官方政策」三者存在的關聯和結局,從許多例子來看,會讓人發現:它們之間的距離其實一點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