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樟湖生態中小學 成就每個孩子

中國時報【(策畫:張瑞昌、黃奕瀠╱執筆:黃奕瀠)】 新的學期開始,台灣第一所以生態為名的公立中小學──樟湖生態中小學也正式迎接新生。這所位於雲林古坑鄉的學校,在經歷過廢校危機和莫拉克風災創傷後,藉著張榮發基金會伸出的援手重獲新生,不久的將來,會有許多具環境公民意識的小小畢業生從嶄新的校門走出,邁向社會。 這個學校很特別──因為每個樟湖生態中小學畢業生,都得經歷攀登百岳、辨識百種物種、走入社區做田野,及到農漁村蹲點的考驗,才能畢業。「國中不可以只推知識,得加強孩子自主能力,要讓他有學習渴望、生活信心,感受生命的喜悅和培養創新的勇氣,要不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侷限在重複練習裡,那就可惜了。」樟湖生態中小學代理校長陳清圳在「新故鄉動員令」專題訪談中,不停強調「培養自主能力」的重要,而那正是他擔任華南國小校長時的心得。 偏鄉學校 盡是貧寂 2006年,陳清圳接任華南國小校長,當時學校面臨廢校危機,他忖度著讓學校轉型並幫助這裡的孩子,「越偏遠地區學校的孩子,越是被關在某個角落,我們常遺忘這些孩子該擁有什麼樣的熱情、視野和文化。」古坑近年來雖因咖啡產業走紅,吸引諸多觀光客,但位在華山咖啡園區旁邊的華南國小卻貧窮寂寥,除了獨居老人和流浪狗,什麼都沒有,這讓陳清圳非常震撼。 「我去社區參訪後,才知道這是個被遺忘的世界。」陳清圳舉例,這裡的老人若生病,得忍到其他人也生病,才能共請一輛計程車下山看病,否則光走路到公車站也要一個小時;此外,這裡沒有自來水,得依靠山泉水過活,每天靠菜車補給生活所需,這樣的環境和條件,讓他不期待學生非得和都市孩子一樣優秀,只願能將學生的價值和自信彰顯出來。 走入社區 邊做邊學 「這就是我們偏遠地區教育要實踐的過程正義。」於是,他開始帶孩子走入社區,了解社區產業和文化,也讓孩子幫助弱勢。孩子的眼神也從矇懂轉為發亮。 例如,讓孩子護溪。華南國小附近的嵙角溪原本預定被整治,陳清圳不解,為什麼這麼乾淨的溪流要被整治?於是帶著孩子去溯溪,再請當地居民當講師陪孩子在溪裡玩,幾次下來,孩子們自己做簡報說服社區幹部不要整治、一起保育這條溪流,終讓社區居民組成護溪巡守隊,「從來沒有人引導孩子去做這件事,但他們獨自完成調查和說服等等工作後,也建立了自信。」 培養自主 不限課業 像這樣的自主能力,就是陳清圳希望達到的目標,「當你有自主能力時,學校的文化會成就孩子。」例如讓孩子去爬山、自己組隊旅行、幫助小農等,種種行動常會讓課業成就不高的孩子也能有所發揮,甚至成為領導者,「成就每個孩子很重要。」因此,這些孩子格外獨立自主,對環境議題有判斷力,會自己去參加反核遊行,或者在爬過阿朗壹古道後,懂得去屏東縣政府抗議。 榮譽認證 鼓勵超越 因此,樟湖生態中小學成立後,陳清圳堅持將自主能力放進課程裡面,「但我們採榮譽認證,我們期待學生去走,期待他去勇敢完成,甚至超越。」 樟湖生態中小學結合了公立學校的優勢和森林小學特色,令人羨慕嚮往,但陳清圳認為這是每個學校、老師都做得到的,「樟湖生態中小學是種精神,是對台灣傳統教育反思後,走出不同的教育之路,台灣有這麼多不同的教育體制等著我們開創,不能光在現有的公立學校裡面設限。」 小小行動 改變氛圍 陳清圳認為,老師的專業熱忱和視野不能只侷限在自己的生活領域,「必須要在這個世界的嗡嗡作響時,能聽到什麼,並且讓專業熱情被引導出來、和外界接觸。」老師在教育體制內,必須願意改變,去創造格局,例如讓孩子走進社區,或者帶他們去合歡山,這都不困難,「但孩子會因為你的一小步而改變。」 「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想而已,必須踏出這一步,生命就不一樣。」陳清圳說,不論是家長、老師或政府人員,只要做出一點小小行動,就能改變台灣的氛圍,「有一天,台灣會因為你的教育發光發熱,變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