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吃什麼」 惜福不浪費
中國時報【沈揮勝╱南投報導】 「惜物而知福!」魚池鄉農會供銷部企畫人員凌鈺惠,前年從家管重回職場,因不忍見食物浪費,只要晚餐有剩菜,都成了翌日的午餐。她笑稱,自己的胃還真像餿水桶,但從另個角度思考,有餘意謂足食。 年輕時在平面媒體工作的凌鈺惠,九二一地震後為專心教養三個女兒而離開職場;九十八年因丈夫的一場重病,讓她萌生二度就業的想法。美術科班畢業的她,四十六歲「高齡」報名農會特考,以榜首成績錄取魚池鄉農會。 凌鈺惠設籍台中市,上班地點在日月潭或魚池,因通勤距離超過一百公里,每天清晨六點多就得開車出門,傍晚五點下班,又趕回台中準備晚餐,生活步調緊湊。 「也因為沒太多時間選買孩子喜歡的菜色,晚餐留剩的機會就多。」在台北市長大、長期居住都會區的她說,現代人買吃應付三餐太方便了,上班族自帶便當的情況愈來愈少,哪想得到在步入中年的當口,竟為了工作搖變為「新便當族」。 不同的是,別人的便當,多數裝載著婆婆、媽媽,或是另一半滿滿的愛,她的便當則純是出自避免食物資源浪費。 「惜福飯包」完全稱不上菜色,前一晚剩什麼,今天中午就吃什麼!所幸孩子們還算貼心,晚飯吃了一半,常聽到三姊妹互相提醒「這豆皮和肉片要留一些給媽媽包便當」,或是「那太多了,不能讓媽媽整個飯盒都裝芹菜」。 「菜色不完整,酸甜鹹淡難搭配。」凌鈺惠說,不管吃的、說的,孩子多口就雜,爭吵自是難免;但每當聽到這些窩心話,就感覺得出她們在成長。哪怕是剩菜打包的「惜福飯包」,吃在嘴裡,也甜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