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破有立 福島核災促教育轉型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要如何重建在災難中被摧毀的教育體制?日本福島核災2年過後,各界已動起來,要讓教育步回常軌。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福島的第一核電廠核反應爐已關閉,後續的清理過程正在進行中;在每棟公共建築外都設立了幅射測量裝置,上頭顯示放射線已下降到低標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舒勒雪(Andreas Schleicher) 造訪了當地,針對正在重建的當地教育體制,做了以下觀察。 由於對核電的各種風險仍抱有焦慮和不確定性,讓企業界依然裹足不前。正當日本各界持續就該在何處堆放受核能污染的土壤時,居住於福島的人民卻被迫承受核廢料堆積在家門口的事實。許多負擔得起的家庭都已打包離開,更突顯那些留在原地者的經濟和社會困境。 比起各種環境上的風險來說,更大的威脅應該是人們對於這種新處境的接受度,特別是對學童來說,他們在地震以前的生活記憶已開始變得模糊。 然而,這也是一個機會,能夠以不同方式重建教育制度。這次核災創造了一個機會,打破過去日本教育中的部分界線,像是公立、私立教育部門間的防火牆,還有傳統學術學習及「軟技能」間的分野。 異地建校 融入當地社群 此外,這次核災也史無前例地讓教育體制不同範疇的部門一起合作,像是學校、地方官員以及各大學。大家共同合作,回應這場重大改變。 由於位在核電廠周邊,大熊町中學必須遷到會津若松市。當地的督學竹內表示,該校學生成為自己國家中的移民。日本人際間的團體性很強,然而這代表外人很難融入,就連來自隔壁村莊的人也是一樣。 無論如何,一旦被推出舒適圈之後,大熊町中學的回應方式是,建立一個相當創新的環境。在異地重建的新學校強調的是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判斷力以及與當地社群的融合力。 農學合作 從考試地獄解放 這個方式與傳統日本教育模式不同,但是亦有其他學校採取,用來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在福島北部的伊達市,教師們正在與學生還有當地社群一起討論,威脅到當地農民的一項問題。 有關污染的各式流言讓當地作物的銷量受到嚴重影響。3年級學生Ai流著淚解釋道,她的祖父母已經連續2年必須要把他們賴以維生的作物柿子埋起來,因為根本無法拿到市場上賣。 伊達市柳川中學的熱心教師伊東還曾帶學生們到日本農業合作協會參觀,了解流言是如何破壞作物的市場價格。學生和農人一起合作思考解答,最後擬定了一個計畫,要製作可供販賣的果醬。 對於農人來說,這可能代表著嶄新未來,而對學生來說,這可能是從以考試為主導的學習轉向實務技巧的練習,並與社群連接。 日本的研究型大學經常是學術的象牙塔,並未與地方學校和教師合作。但在福島大學,三浦放下了自己的研究,協助重建當地學校。他將教師、地方行政官員和政策制定者聚集在一起。他想要分享一套大範圍的學習策略,並就學習如何發生,發展較深入的理解理論。 除了各大學,重建的工作也讓教育主管單位、地方督學和行政人員、各級學校和UNESCO及OECD等國際組織通力合作。日本擁有重建實體建築的能力,但是也越來越多人認知到,日本也可以向世界各國學習教育方面的能力。 走出舒適圈 發展創新政策 目前有關人士正在評估為了回應這次災難而創造出來的各種課程,看看是否能夠應用於日本其他地方。 教育部終身教育局副秘書長上月正宏(Masahiro Kozuki)表示,從福島發展出來的這些想法可以被用來設計新的教育政策。 這可能表示,一個強調為了學位重覆生產教學內容的教育體制,將會轉變為強化生存技能的教育。這也可能表示,日本教育體制有望從「考試地獄」的競爭,轉變為強化社會技能及社會融合。 這可能表示,日本教育可望從為了國家服務式的教學,轉為為了地方社群、日本社會和全球社會服務的教育。福島或許能夠變成創新學習的模範,從順從於標準化的舒適圈轉為原創和獨特性。 今年稍早,柳川中學幫學生慶祝了成人式。該市市長和學校校長都提到了自我管理和獨立,提到了忍耐力和付出,提到了學生要獨立去判斷是與非。 學生們專心地著;當他們將手中承諾自己將更獨立、更為社群著想,更加負起責任的信件交給父母時,全場鴉雀無聲。沒有更好的方式,比參加成年禮更能體驗日本社會所賦予教育的重要價值。現在,這個價值仍是目前依照創意重建學校的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