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貿協議 文化業爭取包裹談判

工商時報【記者邱莉玲╱台北報導】 出版、印刷、書刊發行與書刊零售等四大業界,昨(14)日站出來同聲疾呼,業者不怕競爭只怕不對等,兩岸簽署服貿協議,表面看雖僅開放印刷業,影響卻擴及上下游整個產業鏈,陸商攻佔台印刷業,台灣出版業將跟著淪陷! 為了幫台灣產業界解套,業界除了希望在最後關頭力挽狂瀾,也要當政府後盾,促成在第二波談判時把出版納入,積極向大陸爭取書號、准印證、秘密載體證的配額或實驗區,讓台灣印刷業可做大宗業務文化印刷和國家標案,出版業可以在對等條件下登陸,經營品牌。 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出版及閱讀生態影響調查採訪與公聽會工作小組,由國策顧問郝明義擔任總召,昨召集上下游業者舉行一天四場馬拉松式公聽會,將相關意見於7月27日提供政府與業界參考。 郝明義強調,政府需正視兩岸印刷出版業的不對等性,台灣有15,000家出版社、7,600家印刷廠、40家發行商、800家書店,且全是民營的,大部分是資本額數百萬到數千萬台幣的中小型業者,上下游脣齒相依;反觀大陸有585家出版社全是國營,往上集結為3家國家級出版集團、27家省級出版集團,每個集團同時經營出版、印刷、書刊發行、書刊零售,像省級江蘇鳳凰出版集團總資產就達200億人民幣。 郝明義表示,台灣在兩岸服貿協議開放印刷、圖書發行、圖書零售,一口氣打開上下游3個產業鏈環節,在台灣做出版人人可為,不需出版社登記、書號,等同出版業門戶洞開,政府應將4個產業包裹談判,為台灣業者登陸爭取對等開放的條件。 中華印刷科技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義盛表示,台灣印刷業6成都是做文化印刷,目前有4、5百家登陸做生意,但即使登陸設廠也賺不到錢,因為沒有准印證、書號、秘密載體證,無法做文化印刷和國家標案等受管制業務。 在陸資來台投資印刷廠方面,台灣印刷公會聯合會榮譽理事長吳朝陽建議,政府應引導陸資來台做外銷業務,共同進軍國際把餅做大,台灣印刷業一年產值722億元,其中只有約86億元為外銷,若陸資來台為內需市場,反而會引發低價競爭。中華彩色印刷董事長張中一直言,台灣印刷業已進入低價競爭微利時代。據工業局、印刷公協會統計,台灣印刷業產值近10年已趨飽和,在700億元上下徘徊,機器迴轉率50~60%,毛利率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