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稿/大陸糧食安全現況與前景

(一)前言 糧食安全一直是個世界性問題,目前世界人口已超過60億,估計到2030年可能達到80億。總人口數量增加,但糧食生產日益受到耕地數量減少、環境污染、土壤品質下降、水資源匱乏和氣候劇烈變化的制約,糧食生產供應面臨挑戰。 大陸是糧食生產與消費大國,對世界糧食供應與價格而言,可謂舉足輕重,動見觀瞻。大陸常自豪以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尤其聲稱自2004年以來糧食實現「9連增」,累計增產15,887萬噸,年均增加1,765萬噸;糧食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但是另一方面,大陸糧食進口逐年大幅增加,成為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勢必對全球糧食市場產生衝擊與影響。 大陸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糧食的需求一直呈剛性增長趨勢。但另一方面,大陸農業發展正面臨農村勞動力減少、人均耕地縮減、水資源日益缺乏、氣候災害頻仍、農業污染加重、農業建設滯後等問題,可能導致糧食增產遲滯,越來越依賴進口,糧食對外依存度持續上升。 有關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日益凸出的糧食安全問題,在1月底公布的2013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繼續以農業為主題,強調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品有效供給,並提出發展家庭農場,堅持農地農用,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的全新運作方式。在3月的大陸「兩會」上也是討論的焦點,有代表稱大陸糧食自給率不足90%,出現了危險信號,並提出了多項建言,其實際作為與效應有待檢驗觀察。 (二)大陸糧食生產與安全爭議 根據大陸「國家統計局」資料,2012年糧食總產量為5億8,957萬噸,比2011年增產1,836萬噸,增長3.2%,為連續9年增收。不過,雖然連年增收,卻因糧食需求增長快速而出現糧食自給率下降的情況。2009年、2010年、2011年的糧食自給率分別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故自2009年以來已由糧食淨出口轉為淨進口。2012年大陸糧食(包括穀物、大豆等)進口量總計8,025萬噸,金額421.4億美元,同比增幅超過25%,進口量占糧食總產量接近14%;其中進口大豆5,838萬噸,而全球的大豆貿易量只有9,000萬噸,全球大豆貿易量的三分之二為大陸所購買;進口大米231.6萬噸,同比增3.1倍,為2000年以來最高值。美國農業部則統計大陸2012年進口大米260萬噸,較2011年的57.5萬噸大幅增長,創歷史新高。 大陸糧食自給率是重要的政策目標,1996年的「糧食問題白皮書」與2008年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至2020年)」都訂定糧食自給率在95%以上。對於近幾年的進口糧食是否會影響到95%的自給率,危及糧食安全形勢,最近出現了不同認知與解讀。 比較樂觀者認為,2012年大陸糧食自給率為97.7%,從糧食產量與消費量的缺口看,只有大豆存在明顯缺口,小麥、玉米、大米等主要糧食並不存在明顯缺口,主要糧食基本能夠自給自足。糧食進口量增長並不完全是因為國內糧食供求缺口擴大,而是因應全球氣候異常下糧食減產的作為,且糧食進口具有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與維持糧食儲備所需,具有前瞻性和預防性。近期穀物進口雖然增量較大,但占大陸生?、消費總量比例仍小,並未改變穀物供需基本平衡局面。大陸「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今年3月指出,從整體上看進口的數量是有限的,大陸現在水稻、小麥、玉米等三大主要糧食的自給率保持在98%左右,進口的糧食也僅占大陸產量的2%,大陸糧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比較審慎保守者認為,大陸糧食自給率已經跌破90%,如果大陸不進口大米等農產品,只靠自己生產供給,需要有25億畝以上的農作物播種面積,而現在只有18億畝,或許更少,也就是大陸目前糧食有10%的供給缺口。2012年大陸糧食生產雖然「九連增」,但存在多種不利因素,今後要再實現連增的可能性減少、難度加大。以廣東省為例,該省糧食播種面積已從1980年近597萬公頃,減少到了2010年的約440萬公頃,減少了157萬公頃;而廣東每年3,400多萬噸的糧食消費需求量,有2,000多萬噸必須依賴省外採購或從國外進口。 (三)未來糧食供需形勢與挑戰 民以食為天,大陸糧食需求隨人口增加與經濟發展呈現剛性增長趨勢。1995年到2010年糧食總需求從4.5億噸增至5.2億噸,年均增長1.1%。大陸目前有13億人口,估計到2020年可能增至14.5億左右,屆時每人的糧食年消費量將達395公斤(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定義糧食安全的標準為人年均糧食400公斤以上),總需求量達5.7億公噸;如果想要糧食自給率維持在95%以上,2020年的糧食產量必須達5.4億公噸以上。而隨著經濟發展與生活消費習慣的改善,本身新增供給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新增需求,未來大陸糧食進口不可避免的會逐漸增長,對外依存度將逐步上升,糧食供需平衡的壓力會不斷增大。 對於未來大陸的糧食生產,大陸中長期糧食規劃訂定2009至2020年新增500億公斤糧食。大陸「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3月11日指出,今年糧食產量要達到10,500億斤。不過,在人力、土地、水資源、氣候等因素影響下,未來大陸糧食生產與安全面臨頗多挑戰。 在人力方面。誰來種地、誰來種糧是當務之急。在20世紀80年代,大陸尚有近2億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目前的農村富餘勞動力不足5,000萬,人均耕地擴大,農村逐步出現大片荒地。農民不願種田的原因在於種糧的成本快速增長,而糧食價格偏低,種地不賺錢,也沒有合理的農業生產補貼,挫低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在土地方面。大陸在工業發展與城鎮化過程中,每年占用了數百萬公頃農田,致耕地面積由1996年的19.46億畝至2007年僅剩18.26億畝。在「十二五規劃」中,糧食播種面積為1.04億公頃,低於「十一五計畫」時的1.2億公頃。而且有很多耕地出現土壤漠化、乾旱、洪水、土壤貧瘠、汙染問題。據大陸環保部一份文件顯示,大陸有3.6萬公頃耕地土壤重金屬超標,每年造成的糧食污染高達1,2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大陸。大陸「國土資源部」的一份文件則指出,大陸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連帶使得糧食安全問題日趨嚴重。 在環境生態與建設方面,大陸濕地面積自60年代以來減少了80%以上,東北黑土資源不斷流失,多地爆發大規模蟲災,加上農業沒有現代化,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後,造成農業生產效益低下。此外,極端氣候也影響糧食生產。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報告指出,今後20至50年間,全球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劇烈變化的衝擊,進而影響全球長期的糧食安全。 在糧食生產之外,存在嚴重浪費糧食的現象。今年2月大陸「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透露,大陸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大約相當於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 在上述眾多不利因素的制約下,未來大陸糧食生產持續增長實為不易。 (四)結語 大陸經貿已融入世界,糧食安全問題與全球糧食供需形勢也已產生深刻的連結。長期以來,大陸95%的糧食自給率,就世界通行的標準言,只是基本,糧食供需始終處於脆弱平衡的狀態。未來隨著糧食需求越來越大,糧食增產難度加大,依賴進口將是必然的趨勢。大陸「國家統計局」估計,到2020年大陸糧食年消費消耗總量極可能突破6.5億噸,但屆時的糧食產能只有5.5億噸,供需缺口可能達1億噸。因此大陸有可能在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後,成為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影響到全球糧食的供需,甚至引發國際糧食市場的恐慌。目前大陸糧食通過國際市場調節的數量尚屬有限,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2012年全球大米貿易量為3,730萬噸,占全球供應量的7.7%;而大陸所進口的260萬噸,又僅占全部大米交易量的7%,所以對全球糧價的影響並不大。但隨著全球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大陸的影響力很可能越來越大。 大陸在糧食生產方面,未來除改進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步調與發展方式,努力創新農業生產和經營的機制,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外,將繼續加強農業國際科技合作,以提升糧食競爭力,其發展動向殊值密切關注。 (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40期)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