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宏觀縱覽/大陸製造業轉型:尋找新的土地需求增長點

製造業在土地財政框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大陸資本市場的一個主要擔憂是出口下滑對國內製造業將產生顯著的負面衝擊,在衝擊土地財政持續性的同時,也衝擊中國大陸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常識的判斷略有不同,海外市場需求減弱對中國大陸製造業的衝擊雖然部分體現在總量的下滑上,但是當前中國大陸的出口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的轉型或許將部分抵消衝擊的程度。 方向之一:出口產品結構的轉型。 出口型製造業提升國內附加值占比將成為一個重要的製造業升級方向,也是抵消海外需求對國內產業鏈衝擊的重要方面。根據IMF的研究測算,世界平均出口價值的國內附加值比率是75%,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出口價值100美元的貨物中,75美元是國內創造的價值。這表明全世界都是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某種形式上的“加工”貿易。中國大陸出口價值中的國內創造部分約在50%左右。對於中國大陸的加工貿易來說,國內附加值比率要低得多,大約在20%左右;一般貿易國內附加值比率接近90%;這兩類貿易綜合,得出總出口的附加值中有50%是在中國國內創造的,這一比率要顯著低於世界75%的平均水準。未來高端製造業仍有巨大潛力,並有望在出口總量下滑的情況下,使出口的國內增加值提升,而且這一部分的提升將加大對國內相關製造業產能的消化力度,從而彌補外需中長期疲弱對中國大陸經濟的影響。 方向之二:從幾個比重關係可以觀察中國出口結構的變遷過程。 從全球出口結構來看,中國數億勞動力大軍加入全球製造業產業鏈是過去10多年全球經濟中最為重要的事件,伴隨著這一過程,1990年代末以來,日本在全球出口份額中的比重已由19%左右下降到今天的14%左右,下降了5個百分點,德國則由7%下降到5%,下降了兩個百分點,相反,中國大陸由6%上升到15%,上升了9個百分點,大於日本和德國的總體降幅,這是全球產業鏈向中國大陸轉移的結果。 從中國的出口區域結構來看,2011年“珠三角”和“長三角”出口占比為74%、環渤海占比16%、中部六省和西三角占比7%,這意味著到目前為止,所謂中國出口和中國製造仍然主要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其中廣東集中了 “珠三角”87%的出口份額,江蘇和浙江則集中了“長三角”74%的出口。 從中西部的出口區域占比來看,金融危機以來,雖然整體上中西部出口份額略有提升,但是內部的差異十分明顯,重慶、四川和河南是三個出口增速最為迅速的省市,2011年分別實現100%、40%、80%以上的出口增速。 通常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大陸製造業從沿海內遷一定程度上只是廣東、江蘇和浙江製造業向中西部少數省市的內遷,這個背後反映的邏輯是重慶、四川和河南作為曾經的人口流出重鎮逐步成為人口回流的重鎮。而且,也正是這些省市才能提供更大的製造業用地供給空間。從資料上觀察,2011年中西部地區在全國土地出讓金的占比為24%,僅次於長三角,為第二大貢獻源,而10年之前,這一比例僅為3%,從土地週期的視角看,這個比例的大幅躍升顯示中西部在全國製造業結構的重要性已在顯著提高,產業轉移的步伐也已開始。 總體上判斷,製造業內遷的核心驅動力仍然來自于流動人口的重新佈局和土地供給的區域分化,在過去的十多年,流動人口從內陸向沿海的長距離遷移是中國勞動力市場最為常見的事情,但這一局面正在轉變,短期的刺激因素是海外經濟不景氣導致人口和製造業內遷,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人口遷移趨勢的逆轉恐怕不僅是一個暫時現象,還是一個趨勢形成的起點。 (大陸國研網專供,作者:巴曙松) 【中央網路報】